【浮世汇585】中国人太过努力工作了

dasheng @ 2022年08月24日  浮世汇

【1】芸仔驾到 

刚刚听了一件好难过的事,今年夏天四川不是电力紧缺吗,有户人家热死了一个老人,去问了邻居,原因是他们家里没有空调,电扇也没有
实在是热的不行了,怎么办呢,老人就去镇上掏出过年儿女给的三百块钱买了一个电风扇,42度的天,一个人扛了电风扇回家,结果还是由于停电,电风扇不能用,从中午到下午六点,人就热没了
被人发现的时候,老人家手里还拿着电风扇的插头……
想起老话都说,老人熬过冬天就好了,没想到这位老人热死在了夏天,也不知道老人的家属,要怎么释怀这个夏天。


【2】芸仔驾到 

天啊 都没听到过东兴的疫情 有人知道吗




【3】痞男日記 

谁能告诉我,清北2W个留学生情愿留在美国硅谷,也不愿意回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篇24000高赞的回答,说出了一个现实,因为人各有志人,没有对错,只要不忘记从哪里来的就行……
我家里亲戚,也有一些在国外,走的时候,他们都说,赚些钱就回来,但是,最后,都留在了那里。不带任何倾向的说,人都是愿意过更好的生活的。
地球不早就是个村了,只是你在村那头,我在村这头,很多老外,在中国定居生活的也很多,作为普通人,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怎么选择都无可厚非。
我们都往北上广深打工,而不愿意留在自己小县城发展一样的道理,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北上广深确实机会多一些工资高一些。
你们怎么看?



【4】@河森堡 

我的时间线上,话题词"川渝人民要哭了"引发了普遍反感,之所以如此,是因当地群众认为这是在娱乐化一场灾难,我同意这个观点,如今在网上,像成年人一样有话好好说正愈发成为一种难得的品质。
眼下网络舆论有个趋势,就是少儿化,出了社会事件,好些相关内容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嘻嘻哈哈,不是哼哼唧唧就是骂骂咧咧,像个小孩一样不能控制情绪,哪怕发个说明情况的新闻,都恨不得配上聒噪的背景音乐,再加上"笑不活了""太好哭了"一类的引导词,生怕不能让你"破防",不能让你跟着一起"上头",花花肠子挺多,但就是不能像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那样,严肃真诚地就事论事。
就拿这段时间川渝高热气候灾害为例,如果大家仔细看看当地群众的见闻经历,就会发现形势相当严峻,高热已经导致人员身亡,山里失火,工商限电,能源短缺,这种凶险危急的气氛配上轻佻扭捏的词条合适吗?出人命了,知不知道?着大火了,知不知道?但凡看过川渝网友对灾情的描述,就能理解他们对这一词条的恼怒从何而来。
危难来临之际,唯一有资格调侃的就是那些承受危难的人们,开自己的玩笑可以算得上乐观豁达,但好些置身事外隔岸观火的人也跟着嬉笑起来,就是不明事理了。
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收起孩子气的表演欲,像个成年人一样,真诚严肃地倾听,关切,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这比配上表情符号强行化悲为喜得体的多。



【5】押沙龙 

在我公号后台的留言里,我发现真的有人相信何新老师的胡言乱语,觉得古希腊文明是伪造的。
伪造出一个完整的古希腊文明,这种鬼话居然都有人信,真是我勒个大去。
这套鬼话如果成立,就意味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几何原本》《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全集》《托勒密至大论》等等都是后人的伪书,雅典卫城、罗德岛遗址等等都是后人埋进去的,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编造一本伪书想不被后人发现都极其困难,像《列子》《古文尚书》之类的东东都会被后来的学者找出破绽,弄出上千本伪书,还要彼此自洽,符合时间线,这个难度得大到什么程度?那得把整个西方学术圈的人都动员起来,组成一个上万人的学术团队,还要不断灭口。这有可能吗?这还不光是古希腊的问题,还牵涉到阿拉伯人的译本,阿威罗伊他们的书也要伪造出来,这个工作量有多大?
而且何新的这种鬼话并不是贬低西方人的成就。西方人如果毫无依托和继承,从一片文明的荒蛮直接搞出了牛顿力学、现代数学、西方哲学,这不是一群智商开挂的妖怪吗?咱们中国人一代代智慧积累,几千年的文明,结果还没搞过这帮洋鬼子从无到有小搞个两三百年,这不是天大的打击吗?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不就是汉奸言论吗?这不就是西方文明的无脑吹吗?



【6】啊熊姨 

刚看极昼实验室发了一篇《最热夏天:35位中暑离世者报告》,微博评论里又在争执猝死者给儿子攒彩礼,这个那个这个那个的,又把一个大事儿挤兑小了。
讲异常高温导致热射病频发、导致底层和独居老人死亡,可以参考下《热浪》这本书,这是一本社会学专著,分析1995年7月芝加哥的高温灾难,
"在芝加哥的热浪事件中,为什么许多人在孤独中死亡?为什么死亡率在不同社会群体(性别、种族、社区) 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什么只有一街之隔的两个社区在热浪中的死亡率差别巨大??这些问题使得我们联想到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经典著作《自杀论》。正是在这本书里,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应该从社会群体层次进行研究解释这一社会学基本思路。围绕着这些问题,《热浪》对这一灾难的多方原因从不同层次——从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市政府,直至公共领域中新闻媒介机构——进行了逐步分析。 "
高温不光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灾害,是社会运转的考验,最近的城市限电,失业潮,艰难的跨地区流动……或许很多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2022这次高温如今已知的只是直接热射病猝死的案例,其他相关死亡恐怕都没计入在内。
三年前新冠刚爆发时,很多人重提了《热浪》这本书,发了周雪光的书评,今天一搜公众号上好像都被删没了,豆瓣这里有人粘了一份:O周雪光: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 



【7】中国人太过努力工作了


【8】仙姑在成长 

#电影推荐# 我们的电影为谁而拍?
最近一张热帖在电影圈里流传,大约是数一数这几年有什么国产电影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了。我看了一下,大致能够理解这些链条上各级电影工作者的心情,但也明白有些电影从策划那天起,就注定了夭折的命运。
1,电影不是私器
既然要挂在一个国家的公众电影院里,就难免要受到各种的限制。因为一旦公开挂出,这就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里面会涉及到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的游戏规则。
打比方说,哪怕在好多人非常向往的美国,做过海外电影发行的朋友都会告诉你,中国电影想在人家的地皮上挂出,有多么的不容易、限制有多的严苛。这是防止文化输出的一种做法。我们国家的《捉妖记》《战狼2》先不说好不好,但要找美国一家影院肯挂也是挺难的。
《战狼2》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正巧在纽约出差。遇上当地的华人排队购票,但一个影院一周只批准放两个场次,而且都是深夜场。当地的华人最后都坐在了第一排前的空地上看。这就是我见到的实况。
所以,去实地采访过后,我反而觉得,相比起中国电影在国外上映的机会,中国内地上映的美国片从数量上说其实多得多。除了人家的确优秀外,我们对文化输入的防范意识远远不如美国啊。
从这个角度讲,美国的霸道给我们上了一课,电影人要明确一个意识:任何电影一旦公映,它就是一件公器而不是私器。
国家意志、公众舆论赋予了一部公映的电影额外多的价值和意义,包括意识形态导向、社会公众情绪的引导。
这个时候,我们能任性地说,我拍什么电影我乐意吗?
2,鼓舞人、引导人的才是好作品
近年来有不少电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作为可以提前看片的小部分观众之一,我稍微了解到这类电影的共性——喜欢挑刺、喜欢甩问题、灰色滤镜。
不得不说,这部分创作人对生活是有观察的、有认识的、有才华的。如果放在乱世,保准都是"忧国诗人"——他们内心那个"愤怒的小孩"只负责忧郁、愤怒、撒气、破坏、对抗,个人的能力已经被消耗光了。你再让他们去解决问题?想都不用想。
所以,从画面、故事、立意上看,我们能从作品中看到,一些才华横溢的电影人在严重地精神内耗。如果心智化水平不如他们的话,就容易被他们带着走,越看心越冷。你说这些创作人就黑了心,想鼓动人跳楼的吗?也不尽然。但他们的作品确实就有这个毛病,心情不好的时候还真别看。
反过来,一定要拍阳光、伟大、正确的主旋律吗?这年头一提主旋律电影,电影圈好像都觉得这人是个异类,等同于 没文化、不自由、没思想,被洗脑了。而只有骂骂咧咧的、到处鼓动破坏的,才叫做"独树一帜"。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错误的观念。
其实,我想说,没有批评的赞美固然没什么价值,因为那叫谄媚;但没区别地一味贬损那叫做"有病",因为实质是某些人"厌世",还要现世。偶尔我和我的心理师朋友们在一起看电影,他们总是温馨提醒我:你让这个创作团队去看看心理医生,他们的精神可能不太健康了……
因此,拍电影的人也别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可不知道银幕下的观众在看什么。一味地歇斯底里地咒骂着你的咒骂,观众只能看见一个精神病人在发作。我都替这样的作品难堪,还要在银幕上大张旗鼓署名…… 哎哟我的妈,这社死800年了。
什么叫做主流价值观?不是因为它是官方的才叫做主流。而是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的,才叫做"主流",是大多数人的认可、需要和选择。因此,不要为了标榜自己"特立独行"而放弃主流价值观。你可能错过了一片蓝海。
老标榜自己"小众"、说小众就是好,没用的。你都没有拍下一部作品的机会了,你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小众。
还是回到鼓舞人、引导人的导向上来吧。无论是为了你的创作、还是我们的眼睛,还说为了整个艰难跋涉中的中国电影市场……
3,我们的祖国是中国
前些年跑过一些国外的电影节,看到了一些中国电影作品。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作为一个中国记者,我实在好难堪、好难过。因为目睹了个别人为了拿国外的奖项(资金),连自己祖宗姓氏都可以不要了。
或者,一个有抱负的人想表达自己的迫切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嗟来之食"真那么香?不怕有后遗症?午夜醒来你不怕自己以后永远里外不是人?
更别提有些人本来在国内郁郁不得志,不反求自身、反而跟祖国卯上了劲,恨自己错生在中国,用尽平生本事使劲抹黑。所到之处,只要有不喜欢中国的,马上视为知己。
有这种两种人的饭局,我立马离场。不聊。
我的祖国就只有中国。别人可以不爱她,但不可以任意诋毁她。同样,别人的祖国我也不能任意诋毁。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个人可以有情绪,但不能引战。五项基本原则里的第五条和平共处,是个人都应该明白。
4,小结
既然干的是一件涉及公众、涉及精神领域的工作,那就好好干。别老拿自己那点小情小调当家传之宝膈应人。开眼看看世界、更加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国家。想好了自己这部电影是为谁而



【9】仙姑在成长 

U隐入尘烟(2022) 我的评分:[星星]
#电影隐入尘烟##电影推荐# 电影《隐入烟尘》,仙姑评一星。一部拍得极为有张力、甚至细节十分精彩,但十几次让我想半途离场的差评电影。看完此片,我深深感受到,为什么有些电影注定要消失。
故事讲述 西北某穷乡僻壤里,一个全村最穷的老干棍娶了一个又丑又残疾又笨的女人,在借来的土屋里过起了小日子。他勤劳、善良、诚实、会疼人,把痴傻的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把苦日子越过越好。
然而,注意,然而来了。无论他怎么努力,村霸、高利贷、买血的医院、压价收购的中间商、欺负老实人的村民、甚至上级不合理的扶贫政策,无一例外对这两口子进行剥削和摧残……
单从艺术上讲,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不是人人爱看。画面差、节奏慢、讽寓性强,处处暗戳戳内涵上层建筑。这片子能上映、还能出外参赛?
论剧情、论演技、论镜头,这种拍法从筹备开始就是冲着国外影展去的。展现国内边远地区的落后、愚味、残酷、无知、丑陋……是这种电影最擅长做的事情。
我看得很憋气,但又说不出什么来。
为什么呢?很复杂。
这样的电影场景现实生活中有吗?有,但肯定不多,并没有大面积、大概率的代表性。但主创人员不管,他们只顾外面的评委(讨厌我们国家的人)喜不喜欢。
如果去质疑这样的画面,他们会一本正经地和你聊"艺术的真实",聊"不要随便上纲上线",说你容不下小众先锋的艺术探索,是闭关锁国的典型代表。
如果你指出里面有片面的、不符合现阶段的扶贫政策、脱贫效果的话,艺术家们会告诉你,"任何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其潜台词是:对,我就只想记录这个国家的严重落后面貌,好人被残害的故事。至于它什么时候的事、现在脱没脱贫、有无发展、人民真正的生活幸不幸福⋯⋯关我艺术家什么事呢。
如果你问这种艺术家,为什么对更多更鲜活、更美好的生活视而不见?他们可能会鄙夷一笑:国外影展不欣赏的,我为什么要"看见"?
对不起,我偏激了,但实在不能忍。拍案而起!这些包裹在高超艺术手法中的全力抹黑现实的电影,真让人抠头皮、扯头发。
我不能否认像电影中的故事从来没发生过、以后也不会有,更加没数据显示,这样的故事绝无仅有。但作为一个曾经多次采访国内外、境内外的记者,尤其要闻记者,我痛心疾首。
怪不得一衣带水的海峡同胞对我们恐惧如斯,误解如斯,原来我们自己的国产电影都是这样抹黑自己的。
怪不得欧美列强围攻我们,世界舆论对我们的印象都是贫穷、落后、痴呆、愚昧、贪污、腐败。你看我们的片子(争先恐后拿出国的),就是这样的呀。从镜头角度到故事演绎,天衣无缝。
真难过!
不是不可以揭露,而是,建议掌握一定话语权的人公平些、眼界开阔些。不要揣着自己的小心思,装睡叫不醒。
不是不可以批评,请批评指正的时候不要只抛猎奇的情节,多提解决的方案。光甩问题并不高级,不过是在玩火而已。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迟早会觉悟,能引导人、鼓舞人的才是好作品。
综上所述,《隐入尘烟》的艺术性不错,但精神内核,我厌恶之极。



【10】什么是爱


【11】@安迪斯晨风 

冷知识:我国每年的法定节假日只有11天,春节、国庆各3天,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各1天[单身狗]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