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19】我们最差的结局,就是成为一家世界知名的疫苗公司

chuntian @ 2022年10月19日  浮世汇

【1】庄时利和 

#癌症疫苗2030年前或将问世# 今天这个话题很火,这是BioNTech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但是大家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理解。
1. 就目前研究来看,mRNA疫苗用于癌症领域,主要是治疗,而非预防。
我在2020年时候就写过,对mRNA疫苗来说,新冠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种全新的技术被大众所知,实际上mRNA疫苗最初也是最核心的领域是个体化癌症疫苗,这个技术有可能影响未来我们对癌症的治疗策略。
之所以很难用于预防,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癌症并不是某种特定病原体(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而过去用于预防的疫苗原理都是阻断病原体感染。其次不同肿瘤的异质性也很大。
所以除非是像可能会肝癌的HBV或者引起宫颈癌、口腔癌的HPV有疫苗,否则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认为2030年时都不太可能有预防其他癌症的疫苗上市。
2. 而mRNA疫苗用于治疗癌症也不是今天的事情了,在过去十年间一直有一些小型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比如Moderna已经有好几个mRNA癌症疫苗进入到临床试验中了。像mRNA-4157 + PD-1抑制剂Keytruda联用与单用Keytruda对比用于切除后的高危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效果,目前2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这个组合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在2019年的ASCO大会上公布过,在2020年Moderna公布了针对头颈部鳞癌的数据中,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PD-1或PD-1+Chomo。
也就是说,mRNA疫苗联用其他药物治疗特定癌症,已经有令人鼓舞的效果了。
在Lancet Oncology本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谈及了mRNA疫苗用于癌症治疗,目前全球有数十项相关的临床试验,Lancet也说明了这种技术治疗癌症的优势。
-耐受性好;
-无基因组整合风险;

-非传染性;

-易降解;

-激活和维持体液和细胞免疫;

-快速且廉价的生产。
但是,mRNA疫苗治疗癌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识别肿瘤特异性表位仍然是一个长期需要探索的问题,比如如何验证最可行的给药方式登。另外退一步说,即便是mRNA疫苗技术用于癌症治疗获批了,也不是说就可以完全取代其他标准治疗的,就像PD-1一样,起码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早期实体瘤而言,手术是唯一的根治方式。在癌症治疗领域,每种治疗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
三年来,我也反复说拥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可靠的mRNA疫苗技术至关重要。mRNA疫苗的本质上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在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的运用有无限可能,包括传染病预防、癌症和罕见病治疗等。就像Moderna老板曾经说的:
「我们最差的结局,就是成为一家世界知名的疫苗公司。」



【2】@深夜无眠 

疫情三年多,除了成年人活的辛苦
孩子们也一样,学业的压力,长期封控的网课
没有玩伴的独生子女,或有祖辈带着,因管控和父母两地居住的孤独。
疫情三年多,心理疾病精神健康,越来越被重视,而成年人往往重视的是自己。失业、收入、房贷车贷、婚变等等各种原因 让人焦虑 抑郁 躁狂。
前两天一朋友求助,他的孩子出现了青少年自杀自残倾向,他和他妻子发现 孩子在用刀片划自己手臂已经不是一次,疤痕累累。求助我后,我和脊梁通了电话,咨询精卫中心有没有儿科,或什么渠道有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疏导。从脊梁那边得知,目前挂号已经长时间等待开始排队,心理问题孩子是越来越多。
上午刷抖音时候,看到一抖主,周一在精卫中心。她记录了青少年心理科室的场景。
疫情三年多,对很多由老人照顾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了同学朋友相互的玩伴,缺少了去大自然呼吸空气的自由。缺少了在学校的欢笑。隔代的不理解,让他们对生活感受更压抑。
疫情三年多,让很多孩子缺少了遇他人的交流,放不下的手机,离不开的pad,每天的网课,封闭的房间,让不少孩子有了焦虑 抑郁,让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躁狂,让原本内向的孩子变得自闭。
孩子有了焦虑 抑郁躁狂 甚至双向障碍时,他们不会主动和父母或长辈交流,或许有一些开口说了,父母长辈没在意,或者还遭受不经意的恶语,又加伤了孩子的内心。
前两天学校也发了,心理指导倡议书,让孩子填写,学校让孩子主动去沟通,单对单保密的谈心。
觉得这些根本就不够,因为很多内向的孩子会把自己刻画在一个圈里,暗雷涌动在他们的身体里。在释放时,没一个人能承受的了。
这些问题不单单学校重视,父母更要重视。
尤其上海,之前三个月的管控,如今又在疫情反复,倡导心理健康需要长期坚持,不单单对成年人,更要对孩子,对家庭倡议指导。
有不少孩子 心里的光已经暗了,需要重新去点亮,这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也不是一些无知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防疫只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愿每个孩子都心理健康 快乐成长
希望更多的父母,再多一点重心放在孩子心理健康上。稍放下一会工作和忙碌,多去和孩子沟通。
多给孩子一个拥抱,多抱抱他们,给自己坚强也是给孩子坚强。



【3】私享史 

分享美国记者史明智所写《长乐路》中第三章赵小姐的故事。
赵小姐生于V省农村,小时候得了白血病,家里砸锅卖铁给她治病,最后得以幸存和康复。但同村人因为她的病和她家穷而无人愿意提亲,最后赵小姐嫁给了"山里来的"唯一一个向她提亲的矮胖男人,生了两个孩子。丈夫常常会打她,她不能离婚,因为丈夫以岳父的性命来要挟,最终她选择了在29岁时只身到上海打工,丈夫对此默许。
在工厂干了两年之后,她就因为年龄问题被开除了。还好经人介绍到了一个花店打工,男性店主人教诲她必须成为"独立的人"。后来她自己盘下了一个街边花店,把小学六年级的大儿子送到上海读书。大儿子因为体育成绩好被特招进了上海某中学,他的学业成绩也在班上顶尖。到了要读高中时,因为户口问题重回老家乡下读高中,才发现老家高中的课程比上海难太多,课时也非常繁重,多是死记硬背。老师告诉他,V省人口太多,学的难度大是为了筛掉更多的学生,"考试必须要有办法在人海中筛选出精英"。(此处可以参见我去年对于"高考一道线"的讨论。)
大儿子很快就沉沦了,最终选择退学,跟他妈妈一样,成为上海的新一代农民工。更惨的是小儿子,由于父亲在煤矿的工作繁重,他实际上成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老师认为他有自闭症,赵小姐只好把他送进了省城的特殊学校。他跟着退学的哥哥一起来了上海。两个孩子都是打工仔,两个人的工资合起来还没有妈妈开花店挣得多。而大儿子的上海中学同学纷纷从名牌大学毕业了。
赵小姐觉得是自己当初让大儿子来上海读书的做法毁了他:"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被同样的高层领导,也属于同一个国家,为什么没办法拥有同样的权利?"开花店非常辛苦,最近几年经济不景气让钱更难挣,还有兴起的网店在竞争。赵小姐说:"我已经在这个小空间内待了十五年,从来没有旅行或外出用餐过。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能否有一天为自己而活。"
"等我的大儿子结婚之后,我也还得照顾他的孩子,对吧?中国人就是放不下。我们永远在为他人而活,为下一代而活,没完没了。我们很笨吧?"


@私享史: 我终于见到了《长乐路》花店[爱你][爱你][爱你] 


【4】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瘟疫之夜》:即便医生发现了发烧的病人,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一艘船如果能提前五天或者一周离港开往伊斯坦布尔的话,可能让一家公司免于破产。反之,但凡检疫医生有一丝怀疑,写一份检查报告,说到港船只的乘客和所有货物都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话,那么不计其数的店主就可能迅速破产。
而那些多年积攒路费,卖掉房子开始历时两个月的艰难朝圣之旅的信徒,不管怎么反抗,怎么威胁,不管多么悲切,多么愤概,检疫医生只要做个手势,就可以把他和他的同路人分开来,弄下船之后关进隔离营的帐篷,切断他的朝圣之路。在偏远的海滨小城,努里曾看到一些为生计奔波的检疫官员有时会利用这种权力来宣泄对生活的不满,他们恐吓有钱人,甚至连一些经营有道的小商小贩都不放过。说到底,这种权力同时也是检疫医生的生计来源。



【5】sunwear 

想问一下各位,有没有目前生活在小城市县城以及乡镇农村的?非北上广深省会一二线城市的。当然县肯定也属于某个市,这个标准我也不好说,100万人口及以内的?地级市的非城区?自己感觉吧。说一下你在哪。要是方便透露工作和收入最好。

评论区链接:https://weibo.com/1865990891/MaJko9Nzl?ref=collection&type=comment 



【6】"我的名字是He"

(视频)


【7】@季业:确实是《笑林广记》上的真实段子,里面的好段子还有很多。真是本超乎想象也永不过时的古书


【8】@MademoiselleCherie-Luna 

任何一个主动提起话题聊欧洲冬天买电热毯能源危机北溪管道被炸俄乌冲突导致欧洲人过冬困难的人
我都会统一问:几年前华北农村大冬天煤改电的时候怎么不见大家这么关心自己同胞的采暖
我们南方人照样买电热毯热水袋烘脚笼各种小功率取暖神器咋的是我们南方用不起电还是我们南方也有能源危机了
#山东制造取暖神器火爆欧洲##欧洲能源危机山东制造火爆出圈##中国过冬八件套被欧洲买爆# 所有的以上这些话题都很蠢逼



【9】@内含子 

在德国,一些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坏了。德国的代理商给中国发邮件,但一直收不到回复。他们只好又打电话。中国这边说我们不喜欢用电邮那么低效的方式,我们都是用微信实时联系。德国人只好装了微信,说明他们的问题。
中国人回复说,这个好解决,你们只要顺着充电桩往下挖就行了。德国人将信将疑,只好先挖着试试。谁知挖了没多深,就看到一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正是需要的零件,崭新的,刚出厂一般。
换上了零件,有的车跑得很好,有的却差强人意。他们只好继续微信请教中国方面。
原来光换上零件还不够,还得调试。而且,这调试不是操作法里能写出来的,而是依赖工匠高超的手艺,就像中国菜的调料不写质量体积,一句适量包含了数十年经验的积淀。
因此,这样的工匠十分难得。全中国会调试该型号电动车的也只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傅而已。
德国人闻之很高兴,说快叫这位先生来帮我们调试啊,出多少钱都行。
然而,这位老师傅根本不愿意去。他说,他在中国一直被动态清零保护得很好,他可不想去德国感染新冠。多少钱能抵得上平安健康呢?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