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评价不好,是不是因为写得太假,不遵守史实?
作者 / 张佳玮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类第一小说,无与伦比。 其缺点反而是:一个小说,对民间影响力大过了史书,近乎以假乱真,许多读者错把小说当史实,所以需要甄别。 若论还原史实,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够还原了吧?影响力连《三国演义》零头都不如。 《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明朝各种通俗演义多了,跟《三国演义》也差远了。 鲁迅先生还吐槽过《隋唐演义》:跟罗贯中比,就是文笔不行,"浮艳在肤,沉著不足,罗氏轨范,殆已荡然,且好嘲戏,而精神反萧索矣。" 至于说三国题材?历朝历代三国多了。苏轼自己说宋朝时,已经有小孩子听三国书了,而且有爱憎好恶:听说刘备输了就蹙眉流泪,听说曹操输了就拍手称快。苏轼还感叹: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东京梦华录》说,当时瓦舍里说三国与说五代史,是两大热门项目。 到金元杂剧,各种三国戏:《赤壁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复夺受禅台》等。关汉卿《单刀会》天下知名。 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三国演义》有名。 《三国演义》论主轴,基本按陈寿《三国志》+ 裴松之注的史书原文。 当然写人也有点脸谱化:比如想显得刘备仁厚反而有点虚伪,描绘诸葛亮足智多谋近乎妖。 但这都是小问题:小说嘛。 当时大家认为《三国演义》的缺点,反而是:太贴近史实了。 比如谢肇淛认为 "太实则近腐",章学诚认为 "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七真三假,反而让大家都以假为真了。 就像,没人会觉得施耐庵《水浒》是正史,没人会觉得金庸《射雕》是正史,没人真会去清河县探访西门庆和潘金莲。 但真有人把《三国演义》当正史 —— 一本小说的影响力达到准正史的地步,比正经《三国志》史书还要深入人心。 当然咯,非要挑剔,则《三国演义》有一点不符合传统历史: 按传统历史演义成王败寇,《三国演义》应该让曹魏 + 司马当主角才是。然而《三国演义》是这么个详略: 120 回,前三十来回塑造了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近八十回描述刘备与诸葛亮立业到诸葛亮五丈原这二十七年的事,之后的四十几年基本十来回一笔带过:那十来回主角还是蜀汉的姜维。 主角其实是作为失败者的蜀汉。 但这恰是《三国演义》成功的秘密。 史传讲成败,但百姓们心里另有杆秤。普通百姓,千年以下,更秉持朴素的道德观。 比起阴谋诡计篡朝改代,百姓喜欢听万夫之勇的猛将、热情慷慨的豪侠与真挚的情谊,喜欢听桃园结义、五关六将、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 成败论英雄,但功业成不成,普通大众其实没那么看重:中国历来民间通俗评话,大家甚至很佩服失意好汉。 是苏轼所谓: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所以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而非史书),恰恰是 "实" 到了会影响民众对历史认知的地步。 而其一点 "不实",一点个人喜好滤镜,一点对蜀汉的认可,恰是这本书远胜过其他小说的地步,深入民间的真正原因。 毕竟史书讲得失功业,一时的事: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在,夕阳红。 小说要得普通人的口碑,大家自己心里明白:白发渔樵,古今事,笑谈中。 来源:知乎日报 |
- 随着 AI 的加入,能感觉到现在各个平台的内容质量..
- 居民存款暴跌老百姓的钱都去哪了
- “口碑 10 年最佳” 暑期档,票房只有 2023 年一..
- 国内高端水果价格普遍在跌,原因很简单,就是供应..
- 马云时代正式结束,蚂蚁集团完成权利重构告别 “..
- 东方甄选最新财报,营收从 65 亿跌到 44 亿,净利..
- 男明星居然沦落到去景区打工糊口
- 中国 AI 情趣机器人,“杀” 向全球..
- 上海房产重磅新政!
- 结婚率走低,经济压力不是全部
- 最新的彭博富豪榜名单的前 15 名,很有意思..
- 一位素人苦恼,自己在体制内工作,很喜欢乘公交车..
- “3 个月赔了 10 万”,爆火的生烫牛肉米线,开始..
- 减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新加坡小学生霸凌他人被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