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蜀汉在夷陵之败时,就已经实质亡国了

heiniu @ 2025年08月30日 史海钩沉

@一玶海岸:刘备的蜀汉在夷陵之败时,就已经实质亡国了。

一个国家存在的根基在于能够用共同理念整合大多数人,形成所谓的 "想象的共同体"。刘备创立的蜀汉也不例外。

蜀汉赖以生存的故事始终是 "兴复汉室"。这面旗帜既赋予了建国的合法性,也是能凝聚北方派,荆州派、东州派乃至部分益州士人的唯一共识。

然而刘备晚年昏聩的政治决策,却亲自瓦解了这个共同体赖以存在的精神根基。

首先是章武元年(221 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的举动暴露了其政权的根本矛盾。

当时汉献帝虽禅位,但仍在世。曹丕代汉是当时振动天下的大事,事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邑万户。刘备集团一直关注北方军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天下皆知的事实。事实上,汉献帝一直活到了魏明帝青龙二年(234 年),比刘备曹丕都活得长。

但刘备此时却急不可耐地为汉献帝秘密发丧,并在臣子的拥立下登基。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政治操作,彻底撕下了 "延续汉祚" 的伪装,将个人私利置于道义原则之上。

更致命的是军事行动方面,面对真正篡汉的曹丕,刘备未发一兵一卒北上讨逆,反而倾全国之力东征孙权。这种战略选择让 "兴复汉室" 的口号沦为空洞的政治表演,使众多真心拥汉之士陷入信仰危机。

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仅耗尽了蜀汉多年积累的军事物资,更摧毁了政权的精神支柱和旗帜。

当这位率先举起复兴汉室旗帜的皇帝,为了一场与汉室存亡无关的复仇战争,而葬送数万将士时,蜀汉政权存在的意义就已经消解殆尽了。

建兴元年(223 年)春,刘备病逝白帝城后,益州各地爆发大规模叛乱:"南中诸郡,并皆叛乱""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益州郡大姓雍闿执太守求附吴"。这些叛乱本质上是对刘备政权合法性的否定。

当蜀汉政权不能再提供令人信服的共同想象时,物理层面的统治便难以为继。

蜀汉能够存续到司马昭伐蜀才灭亡,并非刘备留下了什么政治遗产,而是诸葛亮用超凡的政治智慧与人格道德魅力,给这个国家续了命。

他通过五年时间平定南中叛乱,重新与东吴缔结盟约,并以 "鞠躬尽瘁" 的道德实践,以及持续不断的北伐行动,重新定义了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想象共同体。

但由于刘备的负面影响,很多益州本土士人,如谯周等人,与其说是忠于蜀汉政权,不如说是折服于诸葛亮的个人品格。他们对延续汉统这种刘备的理念,就一直没有认同过。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道德支柱也就垮了。复兴汉朝的故事得不到支持,谯周等人认为治理小邦在于 "养民" 和 "恤众" 的息兵投降论占据了蜀国主流。

等到邓艾偷袭阴平,兵锋未到成都,由谯周说服刘禅,亲自撰写的降表已迎送到了邓艾手上。

夷陵之战后的蜀汉,本质上是一个失去建国理念的政治空壳。诸葛亮以其卓越才能和道德标准暂时延缓了它的衰亡,但未能改变其精神内核已然消亡的事实。

蜀汉政权最终在 263 年的投降,不过是四十年前夷陵战败时就已注定的结局的最终上演。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