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烟火气、观菜品样、问口味改不改” 这三招,就能大概率辨明白是否为预制菜
@朱毅:#罗永浩 24 小时发了 5 条西贝预制菜 #预制菜不用等 "专业检测",靠 "三看" 就能辨明白。 记者问我:"到底有没有办法快速知道餐馆是不是用了预制菜?" 别说快检,慢检也难。因为没有任何一个 "预制菜专属分子标志物" 能一测就准,以前还能揪出来一个防腐剂,现在不让用了,合规预制菜和现制菜,在安全成分上没啥本质区别,靠测 "有没有某类物质" 根本分不出来。 差别是 "怎么做出来的"。就像孩子是自然受孕的,还是辅助生育的,专业检测设备无从下手,不如用肉眼查过程来得直接。 辨预制菜,就靠三个 "看得见、摸得着" 的招儿,比啥检测设备都实用。 第一招,看餐馆的 "烟火气"。现炒的馆子,后厨不可能没动静。要是哪家馆子,后厨安安静静的,操作台上堆的全是微波炉、蒸箱,连口正经炒锅都看不见,那十有八九是靠复热预制菜出餐。 还有出餐速度,要是你点了三四个热菜,不管是炒肉还是炖菜,10 分钟内全端上桌了,你就得琢磨:现炒一道菜,光热锅、爆蒜、翻炒就得五六分钟,好几道菜同时好,除非后厨有五六个灶眼一起开,普通馆子哪有这效率?多半是预制菜早热好了,装盘就能上。 第二招,看菜品的 "新鲜劲儿"。现炒的菜色亮,青椒是脆生生的绿,肉片带着油润的红,连葱花都透着新鲜;香味更是 "活" 的,刚上桌时最浓,吃两口还能尝出食材本身的鲜气。可预制菜不一样,复热温度到不了现炒的火候,盘子端上来可能就温乎乎的,菜色也发暗,青菜蔫头耷脑,肉片颜色发沉;香味也有细微差别,现在还没有什么仪器,比人的鼻子和舌头更灵敏的,能分辨出来预制菜没现做的层次感。 第三招,试试 "口味调整" 的反应。点单时多问一句:"鱼香肉丝能不能少放糖?""炒时蔬能不能多加瓣蒜爆香?""这道辣菜能不能做成不辣的?" 要是服务员干脆说 "没问题",那现制的概率大。 要是支支吾吾说 "得等后厨看看,可能不行",那基本就是预制菜了,工厂标准化生产的预制菜,一袋菜一个味,到了餐馆只能复热,临时改配料、调口味不太好操作。当然也可以做,只是总体更不协调了。 其实消费者纠结的,从来不是 "预制菜能不能吃"—— 合规的预制菜安全没问题,而是 "我花了现炒菜的钱,有没有吃到对应的东西",是 "知情权" 的事儿。现在虽然有法规要求餐馆标注,但落地还需要时间。在这之前,咱靠 "看烟火气、观菜品样、问口味改不改" 这三招,就能大概率辨明白,比等专业检测实在多了。 餐饮老板就是喜欢 "藏着掖着",在中央厨房配送和预制菜概念上钻空子,用了就大大方方告诉消费者,把选择权交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