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能赚到钱的账号

heiniu @ 2025年09月19日 互联网

@梁州 Zz: 和身边几个职业做小红书博主、且做得相当不错的朋友聊天,聊「如何做一个能赚到钱的账号」。那天对话的末尾,我问其中一个朋友,做博主的这几年,你有从和读者的「交互」中得到什么正向的反馈吗?例如快乐。

她一愣。然后回答我:完全没有。朋友似乎很讶异我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她和周围几个做小红书的朋友都持有一种共识,小红书的账号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且大多并不长久。所以很多博主都会同时开几个账号,期望通过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来增添短期内的收益。

"那目前这个粉丝量最多的账号的读者,会跟着你们去到下一个账号吗?""大多时候不会,因为每个赛道的受众并不相同。极个别可能会吧,但很少。"

朋友的经验是,她感觉自己的受众只喜欢她固定的切面,固定机位拍摄的桌面,固定讨论的类别内容。在意识到流量下滑,开始做第二、第三个账号的时候,就是全新的 "一个人"。

"所以,你换了一个切面,大家就不认识你、也不喜欢你了?"

" 是的,换了个赛道做号以后,以前的读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认不出你的,也不感兴趣。除非 Ta 想成为你。想模仿你起号的逻辑。就像你前几天那篇文章里写的,大家都像是各自赛道里的 npc,一旦你展示出这个切面之外的一部分,会有很大的风险失去你原来的受众。"

几个朋友都有类似的感悟。就像点菜,来吃饭的顾客只能接受口味一致、稳定出品的菜肴。但厨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创意菜,所以大家只能预制一切。

预制一种生活方式,一个项目关闭了就立刻切换下一个。

"类似一种规则怪谈。而身处其中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一套规则,因为感觉不遵循这套规则的人,现在都看不到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和几个朋友聊天的过程里,我能明显感觉到,最开始做小红书的时候,大家的确都是想「做内容」的。但做久了以后会发现,平台似乎只欢迎两种人存在,一是提供消费场景的博主,二是具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

而在一些时刻,消费者与博主的身份是可以随时 "调换" 的。

在这样一个 "所有人都可以做博主且被鼓励做博主" 的逻辑下,你的内容受众,往往也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每一个点击、观看你的人,可能都在暗中观察你是如何起号、如何设定人设、如何叙事的 —— 然后试图复刻这条路径。

所以,如果你不想落入 "隐入尘烟" 式的规则惩罚,不想在信息流里消失,你就只能顺应平台的秩序。否则,你的位置,很快就会被另一个新的人取代。

朋友告诉我,如果你想快速做一个 "能赚到钱" 的小红书账号。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一个清楚的人设,例如月入多少万的 01 年 xxx(职业),且每条笔记的标题都需要反复提及这三个标签。

因为这会让人产生好奇,好奇则意味着供给 —— 好奇你如何赚到的,好奇你通过什么赚到的。前者提供流量,后者提供消费场域。

有钱的人设标签代表着某种前置性的权威身份,而当你拥有这样一个权威的身份时,你则可以兜售有关消费与欲望的一切。

你会在小红书看见大量的博主 po 出自己的后台商单收益,在标题处清晰明了地打上月入 5w、10w 甚至 20w 的标签。仅有关 "怎样月入 5 万" 的帖子,小红书就有 622 万条分享。

在这里,分享与钱有关的一切都能拥有 "天然的"、巨大的流量。

我问朋友,这种账号的生命周期一般有多长?朋友说很难确定,但大部分都在一年左右。

这个回答同样让我感到讶异。一个仅生存一两年就 "失去流量并开始彻底陨落" 的账号,似乎意味着,这个账号与它的受众互相陪伴成长的时间非常短。

"成长?" 在我提出这个词时,朋友再次露出了吃惊的表情。在朋友的做号逻辑中,一个无法赚到钱,不再被平台推流的账号,完全没有任何继续下去的必要。

我向朋友解释,我说,我从 13 岁开始写东西,我现在的部分读者是从贴吧跟着我到 QQ,再从 QQ 到公号,再到微博,再到现在的小红书的。所以我人生中的很多重要的时刻,升学、开公司、跨城搬家,都是她们陪我度过的。

因为一起度过过太多亲密的时光,与对方共享过许多丰厚的记忆,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可以彼此信赖的远方的友邻,是很亲密的关系。我相信很多早期的博主都和我有相似的感受。

我举了个例子,3 年前我写过一篇有关女孩的隐私 / 肖像权被侵犯的稿件,这篇稿件就是我 14 岁时在贴吧写文认识的读者委托我所写的。因为我们互相陪伴走过数十年,所以她在遇见需要扩散的事件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到我。

朋友说,"天呐,这太神奇了,就像互相参与了对方的人生。" 我说是的。所以你所说的一切于我而言也是很新奇的体验。我很难想象一个创作者在面对自己的账号时会果断地舍弃,转而开启下一个账号。

聊到这里,我们都笑了。另一个朋友说,"说实话,你最开始问我们'做号开不开心,有没有收到过正反馈的时候',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是可以存在的。没获得过,所以没想过这种可能性。"

但她相信,很多创作者在早期都想过要「做内容」,她们都是。但平台的流量很苛刻,至少在大家的视野中,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且同时赚到钱」的小红书博主,从未见到过。

"毕竟是在别人的桌子上吃饭。"

所以,大多时候大家都在遵循一种「规则怪谈」,在这个流量池里,你需要规避什么,你需要顺应什么流行的趋势 ——

例如完全一致的标题,例如某种大家都在同一个时段复制粘贴的主题,例如某个已经被其他博主制造出的、被品牌方认可的消费点位。

在流量的筛选下,如果你要做一个能赚到钱的、且能被看到的账号,大家似乎都只能去思考,平台喜欢什么?平台的受众青睐什么样的内容?

于是,在平台,品牌,观众的三重 "选择" 中,大多数人能找到的交叉点,一定不是 "真实的自己"。

那,找到的是什么呢?我又情不自禁地问出了这个问题。朋友想了很久。她说此前她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确实「想写点什么」的感觉离她十分遥远了,大多数时刻,她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想写的亦或是能写的内容是否与平台最近的流量趋势相匹配。

聊到这里,我们似乎都有些沉默。

对话的最后,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想做一个月入 x 万 / 01 年 /xx 的账号?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案。

我说不是不想,我当然也想赚更多的钱,拓展更多的渠道。但一个是我自身的局限,你们能在一个领域持续地赚到钱,肯定有你们的过人之处。

另一个是,哪怕仅从赚钱的角度来看,我也不太认为这是我当下的 "最优选"。因为这于我而言是一种消耗,无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其他的。像你所说的,小红书的账号生命周期是很短的,它可能只有一年。但我可能还有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我不可能永远都是标题里那个 "月入 x 万 / 01 年" 的女孩,我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而这一切都是留有痕迹的。

它有它的代价,这并非是一种唾手可得的幸运。而至少在目前,我不认为自己担得起这样的代价。各种意义上的。

我常常觉得互联网把人的 "寿命" 缩短了,在社交场域中,人需要争分夺秒地去争夺一切,名利、资源、金钱。而这一切似乎都应该在 30 岁以前达成,才意味着成功与优势。

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40 岁以后呢?50 岁、60 岁以后呢?

历史上许多打破历史的人,他们人生的起点都发生在 30 岁以后。例如武曌,她人生真正的起点发生在 32 岁,这一年她刚刚登居后位,仍有千场硬战要打。

浮满荧光的社交名利场里,似乎遍地都是黄金。但也从未有人告诉我们,捡到黄金以后,应当如何守住黄金?又应当如何在之后漫长的一生,重新应对熟悉与陌生的世界?

时代走的太快,但一切都尚未拥有答案。而其中最让人感到困惑与畏惧的事是,如果有一天我们拥有了「答案」,它将是以洪流中无数人的观念、生活,甚至命运为代价的。

「已上对话均已经过受访者同意发出」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