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43】不必深爱这个世界,深爱自己就足够了

dasheng @ 2019年03月20日  浮世汇

 

 

【1】@石康:英文有何重要性?

       我的答案是,没学会英文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举例如下:
       年轻时看到《在路上》等一系列翻译书,于是被New Age运动给影响了,我写作,听摇滚,搞自我发现,还学了佛、道,练了打坐和站桩,自驾汽车在国内四处游荡,但我内心深处知道那些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我,但国内介绍美国文化的翻译书就那么几千本,差不多是出一批,我就翻一批,翻完了也没啥新发现。
       我知美国是个文化多元的国家,从直觉上我认为一定有什么别的东西没有被翻译过来,我本人并不喜欢New Age运动那帮人,基本上除了写诗写故事书以外,啥都不会,出门旅行到处蹭吃蹭喝,骗钱吸毒,群交乱搞,他们干的事儿我基本上都不同意,但为何他们成为美国文化的象湍兀空庑┤说淖晕铱刂颇芰θ绱酥睿侵械暮芏嗳松踔炼疾蝗缥摇劣谒堑牟呕鲜邓滴乙晕涯芩祷岬浪党墒遣呕浅C闱俊
       某日我无意间花了3美元买了一本二手书,书名是Sell Up and Sail,我以每页3-10个生词的蜗牛速度读完它,这才为我的疑问找到答案,从这本书开始看下去,我才发现美国人搞New Age的同时,还有几十种其它运动也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着,比如创业啊探险啊之类,这些运动都是从小圈子里的兴趣爱好开始,逐渐被推向更广大的地区及人群,比如书中所提到的Escapism。
       在1980年的地中海地区,有4000条在海关登记过的帆船在搞自由行,它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10%是从太平洋及大西洋穿越过去的美国帆船,也就是有说,仅是地中海地区,就有近800名以上的美国人在搞Escapism, 实际上,他们那时已经搞到全世界都是,地中海地区只是其中之一。统计数据表明,从那时起,地中海的地区的自由行帆船数量稳定地逐年增长,(很快他们就把地中海弄成了世界上最贵的帆船旅行地),这代表这项运动从未衰减,事实上,很多现代生活方式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如极简主义,更不用提现代主流旅行方式。
       除了城市乡村外,他们还遍布于地球上人迹稀少的地方,他们的能力包括:多语言,医疗知识,管理自我,管理RV及帆船,户外生存,在世界各地做各种临时工作积蓄旅行资金的技能。
       有巨量的英文书讲叙他们的生活,我随便一买就是一百多本,这些书的质量与数量均属上乘,因为作者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一点,因此写作能力更强,他们写的书条理更分明,想法更加合乎实现情形,如果书中有什么东西在嚎叫的话,那么一定指的是风而不是作者,有的整本书就是像一本说明书,事无巨细地告诉你如何去过那一种生活方式,难点在那里,如何跨过,他们搞的网站差不我就是细分百科全书,而至今国内也没有翻译书,因为即使是一名在中国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也没办法做到书中所说,不是因为体力与脑力不够,那些都可以通过学习与练习达成,而是――没有信息!
       发现或发明一种生活方式,其难度不亚发明那些重要的人类工具,比如汽车,事实上,生活方式本身便是一种用于生活的工具,你若能找到适和你的生活方式,你的生活便会更有意义。
       我对比了一下,Escapism与New Age那帮人不同的是,除了New Age那帮人会的他们都会以外,他们会的东西更多,他们会为自己制造出适合自己的RV和越洋帆船,于是他们可以离开人群,去想去的地方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运动的核心就是令人拥有更多的移动能力,几乎所有加入这运动的人都有一句自我介绍的话,叫“我能修任何东西”,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于是在New age止步的地方,他们继续前进,在new age那帮人认为是“别处”的地方,他们安顿下来,过着普通琐碎的生活。
        如果我年轻时得到这个信息,那么我三十岁之前就会学会修理任何东西,然后加入Escapism,而不是对着New Age盲学瞎练,事实上我是在三年前,在可以用我像狗屎一样的英文磕磕绊绊地阅读这帮人写的书时,我才开始学习他们创造的知识,尝试着加入他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因为我只是用英文结结巴巴地看了几本书后,便认为Escapism更适合我。
       之前,没有任何中国人、也没有任何中文书告诉我这些信息,也没听说哪一个中国人对这种生活有兴趣,但那恰恰就是我想过的生活,我只是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所以那信息对我极重要――它们只存在于英文书里。
       不幸的是,我没有学会英文,我认为我需要的就是一个信息,我就是需要有人在我年轻时告诉我:我想要的东西写在一些英文书里,这些书没有机会被翻译成中文。
        我的悲剧在于,没有人告诉这件事。
        2018年,我终于成为那种“我能修任何东西”的人了,但那么多年已经过去,那么多的时间被浪费掉了,我为此而伤感,甚至,某一个黄昏 ,我坐在我的帆船上,看到夕阳落入海中,竟感到一种深刻的痛楚,我知眼前的一切就是我的人生所求,而我本可以在二十年前就得到它们,但我根本就不知世界上存在这种生活方式――你可以和你的帆船在一起,去世界上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我现在只能苦涩而勉强地说:晚到比没去强。
       我认为我损失了很多很好很好的时光。   
       好了,如果你认为你的情况与我的情况有些相象,我是说,经过很多尝试后,断定你所知的所有现存的生活方式都不适合你,但你又不知该为自己做些什么,那么,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未来,请拾起你的英文书来!

 

【2】@黄章晋ster :父母在意维护权威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它原本就是文明在微观层面的砖石。父母维护权威令人愤怒,主要是当代社会父辈知识大大落后于子女,形成权威错位。然而,中年之后,父母的话会越来越有道理,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突破父母所属的阶层,这时父辈身上积淀的不依赖新知的经验和阅历,就显现出它的价值来。

 

【3】@寰亚SYHP#往事钩沉# 中美建交四十周年,打破坚冰的时刻:亲历者回忆美中建交风云。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恩(孔杰荣)就是当年访问团中的一员。他在接受美国记者专访时谈到了那次访问中他跟周恩来的一次晚宴。

我们第一次去中国时,我跟周恩来、费正清教授还有周恩来手下的几个工作人员一起吃了四个小时的晚餐,那是在1972年6月16日。
周恩来很清楚我们对于关系正常化的兴趣。费正清教授是我在哈佛的资深同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劝说周恩来送中国学生到哈佛去深造,但是周恩来不希望在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前这么做,他觉得这太早了。
不过周恩来很热情,很友好,有时候也挺幽默,他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东道主,他对每个客人的情况都了解很多,知道你写过什么,知道你主张什么,他不喜欢浪费时间问‘你喜欢中国菜吗?这是你第一次来中国吗?他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礼貌性的交谈上,他做好了准备,要问严肃的问题。

就像是打牌,他问一个问题,我们尽力回答,他接着又问一个问题。他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跟外国人共进午餐和晚餐,他不想浪费他的时间,所以他把每一餐都当作一次机会,了解更多情况,说服更多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4】@阑夕 :经济形势不佳,理所当然的,看到很多年度回顾都在赞美勤奋,比如风餐露宿的快递员、熬夜加班的工程师、殚精竭力的创业者等等,充满强行注射鸡血的味道。


当然,赞美勤奋毕竟不是赞美苦难,前者承认个人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质,后者空有对着祭坛扼腕叹息的悲情,所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的共识之下,勤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共鸣的。

体面是勤奋的终点而非过程,这会让勤奋有时候看起来欠缺尊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物质守恒都是成立的,没有不劳而获的捷径,只有寸积铢累的艰辛。

Reddit上有美国网友抨击美国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落后之一在于劳工强度的过重,在他给出的面向OECD成员国的一份统计里,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法定强制带薪年假的国家,这使得美国的节假日福利排在倒数第一。

他最后说:「坦率的说,我们都应该感到愤怒,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并不关心劳动者的福祉。」

考虑到中国也是一个没有立法强制规定带薪年假的国家,根据国务院的安排,每年的法定节假日其实也只有11天――需要补休调节的那种假日是不算的――若是放到这张表上,也会和美国一起大眼瞪小眼的坐在最后一排。

但是恰好也是这两个国家,成为全球经济一大一小的两个火车头,这个结果和放假时间之间或许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天上不会掉落馅饼,更不会精确的只掉给某几个国家,这理应是常识。

几个月前,有人写了一篇文章,说是身为一个中产阶级,对国家还有哪些不满意,前面先是狠吹一波中国制造的成就,认为在很多技术行业,中国的企业已经能够和欧美日的前辈平起平坐甚至实现赶超,后面话锋一转,认为同样等级的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就是不如欧洲那样悠闲自在,可以傍晚下班去塞纳河边喝酒或是踩着轮滑消遣云云,语气里多有不甘。

稍微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这番表达里的前后叙述其实是互为因果关系,正是有了一些人的付出,包括对自己生活的压榨、对身体健康的透支乃至对延迟满足的忍受,才产生了所谓「弯道超车」的机会,否则大家都是一样的速度,你凭什么去超人家的车?

职场里有句话,大意是一个人的勤奋并不是无害的,因为他的上进会挤占另一些的人机会,故而必然遭到憎恨,这是相当朴素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进则退的游戏规则是残酷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劝人知足常乐则可以说是恶毒的,还是王小波的那句总结很是精辟――「若你选择的正是你所要的,那便是最好了」――这里的关键不在于选择了什么,而在于选择本身。

所以,2018即将翻篇,2019呼啸而至,我不祝你们忙碌,也不盼你们清闲,只愿你们在新的岁月里,尽可能的多对自己好一些。

不必深爱这个世界,深爱自己就足够了。

 

 

【5】@李静睿的昨日世界:1982年,桑塔格在纽约知识界一个支持波兰团结工会运动的集会上讲话,态度尖锐地批评了新左派,认为他们没有足够批评东欧政权,桑塔格比较了社会主义政权和阿根廷智利的右派军事独裁:“我们将我们的敌人定义成法西斯主义,但是我们却对共产主义天使般的语言使用双重道德标准。如今的波兰事件表明,比法西斯更糟的统治有可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发生。他们展示了一个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应该明白的真相:共产主义本身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变种,一个成功的变种,带着人类面孔的法西斯主义。”在这次讲话之后,作为左派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桑塔格失去了自己大部分的左派支持者。

 

【6】史景迁:我写过一个很薄的《毛泽东》传记。毛泽东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西方很多人认为他一无是处,让中国人遭受那么多没有必要遭受的的苦难。也有些人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因为毛时代才会有今天的改革和发展。我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人,我想揭示他怎样到达成某一个目标,而不是去判断哪一点是错的。

我在写洪秀全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不想说洪秀全真的是发疯了。我想知道的是,洪秀全到底为什么那样想的呢?我努力去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想做价值判断。我只是想知道,洪秀全为什么会认为《圣经》是这样的?为什么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可以改变中国人?我所有的书都想讲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事情在中国的不同的时代最后都成为现实。
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式告诉读者这些故事,比如我想知道在毛泽东时代怎样做出那些决定,我就回到毛泽东的过去,探究那些政策问题以及那些侮辱和悲剧。出版社要求只有150页,不允许有更多的哲学思考在里面。所以在《毛泽东》这本书中,我只是简单地讲述故事。 

 

【7】@谷大白话:众所周知,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是多年好友。70年代拍星战间歇,卢卡斯跑去斯导《第三类接触》片场探班,被震得五体投地“诶吗太牛叉了!有史以来最爆款科幻片啊!星战肯定比不上!” 而且斯导早有《大白鲨》爆款在先,比卢导名气也大,于是两人打赌交换星战和第三类两部电影2.5%的收入。后来《第三类接触》的票房确实很成功,但远比不上开宗立派的现象级作品星战。这次打赌斯皮尔伯格赚了4000多万美元。不过愿赌服输,这也没影响兄弟感情。随后哥俩联手拍了《夺宝奇兵》,继续大赚特赚。

70年代这哥俩还有个不靠谱的故事。在星战和第三类接触的前两年,卢卡斯曾经跑去斯皮尔伯格《大白鲨》片场探班。他突然童心大作,把脑袋塞进电影主演“大白鲨”的血盘大口里。斯皮尔伯格一看“呀嗬老伙计你挺会玩啊”,于是顺手把鲨鱼的嘴给合上了。哪知这下玩大了,鲨鱼道具出了故障无法动弹,卢卡斯脑袋被卡在嘴里出不来了...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