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130】必须承认,这些话术都是最能打动国人心灵的

dasheng @ 2019年11月03日 浮世汇

【1】@-滇南风吹楠- 

原中国驻东帝汶大使傅元聪做客广西广播电视台《一堂好课》节目时说的那些争议性内容,在微博上曝光之后,意外成了检验我们国家基本盘的好机会。

傅大使那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我们国家在东帝汶修建的大使馆,有游泳池,有灯光网球场,特休闲,特安逸,我一圈圈地请客,欧洲大使馆的人来了都翘大拇指:OK!中国大使馆!让我们找到了欧洲的sense!你听听你听听,这是多好的褒奖!然后隔壁日本大使馆啥都没有,他们的大使苦着脸说,提了申请,被驳回了。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真得意,我们外交官终于扬眉吐气了!

有人说这段话可能是断章取义。遗憾的是,刚才我再打开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站时,发现这期节目被下架了。我只能凭记忆告诉大家:傅大使在讲这个“扬眉吐气”的故事之前,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就是他年轻的时候中国特别穷,外交官连大衣都不能人手一件,但为了祖国的面子又不能不穿,只好轮流从外交部借。两个故事合起来看,这就是标准的“忆苦思甜”体,中心思想就是我们以前没钱没面子,现在有钱了,就有面子了!

如果能够被这样的故事打动,觉得物质生活的改变就足以标志着中国的崛起,那这应该就是核心基本盘了。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说当外交官就是去享乐的?你建游泳池、网球场去向别国炫富,经过纳税人同意了吗?这个时候,自干五就登场了。

在现代社会的正常情况下,民众对政府官员的质疑,最好是由官员自己出来答疑,至少也是他曾经供职的机构出来说话。其他人可以帮腔,但不管说什么也就是听听而已,仅有参考价值。但在中国的正常情况下,这点小事估计是惊动不了傅大使或外交部的(人家说不定还在想:你们也配?),然后很多人看到一些和外交系统有关联但不能代表官方的号(比如什么马甲大学生之类),就自动当成具有官方性质的回复,“emmmm,说得挺有道理”,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那么这些人仍然还是基本盘,顶多是偏外围一点罢了。

平心而论,你也不能说这些自干五说的没有道理。但同样平心而论,这些人个顶个的都是话术高手。比如他们对傅大使那番话中的“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凤凰男式爱国心态只字不提,转而大谈特谈外交官有多辛苦,娱乐生活有多贫乏,要不然就是大说特说什么:你以为游泳池就是游泳池吗?你以为网球场就是网球场吗?才不是!到驻在国发生战乱的时候,这些可都是有助于撤侨的安全港湾!

必须承认,这些话术都是最能打动国人心灵的。我们中国人不怎么讲个人,更喜欢讲集体,即使是穷人也能对官员产生共情,所以一吐外交官生活贫乏的苦水,很多人就感动了,觉得确实不容易啊,修个网球场怎么了?修个高尔夫球场都不为过。更不用说撤侨,明明是小概率事件,渲染得跟一年能发生八九次似的,于是很多人又觉得,虽然平时大使馆工作人员一个个都是冷面小阎王,但在撤侨的时候可一个个都是肌肉猛战狼!所以修个游泳池怎么了?修个豪华海滨度假村都不为过,到时候航空母舰直接从满是残破的太阳伞和躺椅的海滩旁边开出,多带劲!大片味!总之,能被这些话术说动的人,也是基本盘,顶多偏外围一点罢了。

估计很多人看不到这里就开骂了。但我还是要补充几句:其实我也是基本盘。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西安以东全部放弃,你问我是去大后方抗战还是带路当汉奸,那我当然会抗战了,这点骨气还是有的。I am Chinese! 

 

 

【2】@库特纳霍拉的骨头 

我在机场遇到过很多来中国领养孩子的外国人。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
1.一对美国人,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他们行李很多,我正好没事,顺手帮他们捡了掉地上的东西。那小孩转过头,我乍一看有点惊讶,因为她兔唇真的裂得很深,比我见过的一般的兔唇都要深。养母一看到我这样,立刻问我,她很可爱是不是?我忙点头,说是是,她超可爱的。养母转头微笑跟小孩说,“这个女士看你是因为你很可爱。”小孩大概三岁左右,表情很畏缩,不说话。估计她听不懂我们说的英语。但是她应该能体会到,这可能她短暂人生里遇到的最考虑她心情和感受的人吧。
2.一堆外国夫妻,每家都带着中国小孩,在登机口合影,请我帮他们照相。其中有几个家长很健谈,跟我说他们是同一批来中国领养孩子的,已经五年了。他们觉得既然孩子是从中国领的,就应该了解中国文化,所以大家约好了重新聚在一起,组团来中国玩。他们给我看了很多在北京西安拍的照片。有好几个小孩是残疾的,但他们表情看上去都很开朗活泼,跟一般的欧美洋人小孩无异。
3.爸妈带着自己生的男孩儿来领养,领的小女孩还在婴儿车里。那个小男孩老是去摸小女孩的脸,小女孩哇哇的大哭。小男孩的爸爸(亲的,一看就是亲的)把他从衣服后领子那里拎起来(双脚离地)指着他鼻子说“这是你妹妹,不许!这样!碰她!”虽然这个老爹有点暴躁,但是想想还是挺可爱的。
4.两个女士来领养孩子。她们已经领过一个中国小孩了,那次是来领第二个。大女儿对小女儿很温柔,我跟她们聊天说你们的大女儿好温柔啊。她们说她们是生活伴侣,大女儿起了其中一个女士的妈妈的名字,小女儿打算用另一个女士的妈妈的名字。
5.最后跟同事一起遇到的。那家人领养的孩子大概已经五六岁了吧。说实话中国人一般不会领养这么大的,因为已经能记事了。那个小孩一直在哭,养母拿糖拿饮料百般讨好也作用不大,语言完全不通,交流十分困难。我同事跟那个小孩说“这叔叔阿姨是好人,他们跑这么远带你走,你以后就有家了。你别怕,他们是好人的。”我同事说着说着,把自己都说哭了。那孩子慢慢也不哭了。养母跟我们又是道歉又是感谢,说自己其实来领养之前还学了几句中文,可是孩子一哭她发现自己学的都没用。我说是啊是啊我都学了二十年英语了也经常觉得英语不够用。这样随便聊了几句。 最后我们跟那孩子说你这新妈妈确实是好人,以后听话,好好在新家过日子吧。

 

 

【3】@胖虎鲸 

谈下教育减负这事

这事已经吵了很久了,说下我的想法:
  
任志强对国人最大的贡献是让牛刀时寒冰之流滚进了垃圾堆,让大家搞懂了一件事,房价不是由黑心开发商,炒房团,贪官污吏决定的,决定房价的根本原因就是供需关系。这也是为啥有的地方房价几百块没人要,有些地方七八万也抢不到。

我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最受欢迎最难考的除了名牌高中还有中专学校,我那一届很多学习特别好的同学都去了中专,因为出来就能挣工资养家。而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没人去读中专了,好多中专学校要么垮了要么出钱请人招生。

说这两件事,其实就想说“减负”究竟能不能减下来。家长为什么要孩子苦读,孩子为啥要拼搏,老师为什么要盯紧,只有一个原因,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现阶段,好的学校数量并没有如何增加,报考的学生人数也没咋减少,供需关系没变的大环境下,这个“负”,你说怎么可能减下来。

既然这个“负”不能减下来,我们要怎么办才不是瞎折腾?
1.不要污名化老师,一说学生如何苦,就是老师逼的,布置那么多作业,孩子被老师害惨了,让老师当“供需关系”的背锅侠, 记得学生家长老师是同一条战线的,不苦很简单,去一所你孩子绝对考得上的学校,你愿意吗?通过相关改革,让优秀的老师能理直气壮的挣到钱,让优秀的人才愿意进来,这样对你孩子和你特别有好处。

2.教育部不要折腾家长,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去好的学校,你把学校能在正常时间段内教给学生的内容砍下来,但好学校还是只招那么多人,家长不是还得找人搞定,学生这么早放学,家长又没下班,不是给培训机构送人吗,不是给家长浪费钱吗?现在连培训机构也要砍,要家长搞私塾吗?

本来在学校课堂能搞定的事,现在变成了家长要多掏钱,学生要多浪费时间,你说这是减负还是加重了?
各地教育局应该做的是调整好学生上课放学时间,方便绝大部分家长接送孩子。保证课堂内传授给孩子知识的量和度。小升初中考不要考的科目过于繁杂,无端增加学生负担。

3.家长保证好学生的营养,记得言教不如身教,坦然接受孩子相应的水平取得相应的成绩,多和老师坦诚沟通。

4.不要为有钱人能各种途径培养孩子感到不公平,要是不允许有钱人花钱培养自己的孩子,这个社会才出问题了。

 

 

【4】@猪式会社临时担当 

给大家澄清几个概念。民族是外来词。中国2000多年实行的是帝国制。有教无类。各色人种的大熔炉。中国人一贯没有种族观念。能认同中原规则的就一块过,一起种地。游牧人群管我们叫汉人,大汉朝的人。我们就没打算自己称呼过自己。有外来民族入主中原,就管我们叫汉人。于是我们管自己也叫汉人。广东人没怎么接触过北方少数统治民族,则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叫自己。跑到美国捞金子的时候,想起来就说自己是唐人。自己管自己叫中国人是慈禧时候的事。连中国人的概念都诞生得非常晚近。
后来晚清灭亡,总的有个说法吧,就胡乱弄了个五族共和。不是满蒙回藏的,就干脆都叫汉族吧。
汉族就这么来的。
所以说,无论其他民族,按照真正的民族学标准,可以称之为某某族,唯独主体汉族,其实就是没有民族的民族。或者说,汉族只具有共同情感,但是基因学上来说,两千年来跑到中华大地繁衍后代的各种人种多的无法统计,汉族基因是无从谈起的。
当然,从统计学上说,这一大群人,90%以上都是三个男人的基因来的。如果你要说这三个男人具有的基因就是汉族基因,勉强可以这么说。但是你不能说这三个之外的基因就一定不是汉族。
总结一下:汉族更多的是中原文化概念,而没有真正基因学上的定义。也无法定义。所谓北方汉族基因,就是说你家基因是最近1000年宋朝以后各种基因杂合来而来的。。。。
哦,我忘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年来在中原大地上融解过多少个少数民族。。。。

 

 

【5】@Ent_evo 

昨天有人在评论里说加州山火是因为环保恐怖分子不让砍树。

这个说法是有来头的——是去年这个时候美国内政部长接受Breitbart采访时说的。(Breitbart是个什么媒体我就不解释了。)但这说法是错的——现在的加州林地管理有问题,可这问题和环保分子没有关系。

比如内政部长的一个例子是俄勒冈的一块商业砍伐被环保分子阻止,然后这个地方的一些本来会被砍倒的树被烧倒了。但实际上,环境组织阻止的是商业砍伐本身,而不是对林地进行管理;他们是支持砍倒高风险树木、移除干燥植被的,反对的是把整片天然林子砍掉。年轻的小树火灾风险较大,而成年大树则没那么容易起火(许多还熬过了早先的火灾,易燃部分已经烧掉了)。商业砍伐砍倒成年大树,让更多小树有空间生长,说不定反而增加火灾可能性。

(这位内政部长还说过山火与气候变化无关,但几天后他180度掉头,又改说当然有关。)

这个例子其实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业对于森林的需求,和控制山火的需求是冲突的。

要控制山火需要砍一些树,但砍的大多是年幼或者太老而枯死的树,对林业没什么价值,多半还抵不过人工成本,所以林业懒得动。相反,林业喜欢砍的壮年树木,正好是防火的时候不该砍的。

当然不是说环保组织都是好人而林业都是坏蛋。人类需要木材,也需要砍伐森林;木材在很多层面上还都是非常环保的材料。然而林业是个复杂产业,不是随便砍砍树就完事儿的;这个产业的需求,现在和防火的需求产生了冲突。随着气候变化进程,这样的冲突可能还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气候变化是个这么难的问题。难题偶尔能用简单的方式一口气解决,但大多数时候,并不能。

 

 

【6】@马伯庸 :跟大家分享一个人生经验。在跟人谈合作时,圣贤的话要反着听: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义。靠谱的人,上来开门见山:我有多少钱,要你干多少活。清清楚楚,成与不成都不浪费时间。有些人上来先说情怀,谈理想,聊人生,反复强调要注重未来发展与成长,不要计较眼前利益,这种多半不靠谱。

 

【7】@安迪斯晨风 :很多人读书,特别是精读一本难念的学术书时候,经常会感觉“没意思”,或是“读起来就想睡觉”,读完以后也记不住,很快就忘干净了。我感觉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纯粹是应付差事。第二个原因是只读不思考,也不记笔记。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读书的时候,你要一边读一边用笔在纸上记录书中要点。读完以后再把你记录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连缀起来,写成一篇文章给别人看,如果别人能通过你的文章了解了这本书的妙处,你就算合格了。当然以上读法只针对“有用的书”,娱乐消遣的小说随便读一下就行。

 

【8】@王老板 

我不太喜欢一种论调,就是面对科技领域的一些发展,比如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脑机接口,总是不假思索的就说1984什么的。实际上老大哥是润物细无声的,他才不会用50倍变焦的手机看着你,更没必要提取你的alpha波来监控你。相比较奥威尔,看看你的身边就知道,赫胥黎才真正展望了我们生活的样子。

 

 

【9】@佛嘟嘟 

本以为一个波澜壮阔、千年难现的经济大发展会带来中国政治的长足进步,国外很多政治家也曾这样认为,但现在看来是想多了,观察一下周边的亲戚好友同学同事和网上各类人 ,除了少数人有所醒悟外,多数中国人的政治意识和百年前差不多,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也基本没什么进步,再过200年也一样。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