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30期】最终是我们燃油车扛下了所有
【1】@张宏杰 在网上捡到一个报告,我缺乏专业知识,看不懂。请大家看看有没有价值。 【中国、美国及欧洲护士工作状况】 报告的核心结论如下:中国的劳动保护体系呈现出"规定详尽但执行乏力"的特点,其国家层面的法律对工作时长和加班有明确的限制,但在实践中往往被系统性规避。美国的体系则体现了"联邦宽松与州级差异"的特征,联邦法律对工作总时长不设上限,将有意义的保护措施下放至各州,导致护士的权利因地域而异。欧洲则以"健康与安全为本"的监管框架为基础,通过《欧洲工作时间指令》(EWTD)设定了统一的工时和休息标准,但在各成员国的具体实践中,这一框架同样面临着由预算紧缩和人员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美欧护士工作时长、排班与休息的实践 本部分旨在将前述的法律框架与护士的实际工作体验进行对照,通过新闻报道、调查数据和学术研究,揭示法律条文与病区现实之间的鸿沟。 2.1 中国:法律与现实的鸿沟 中国的法律为护士工作时长设定了清晰的界限,然而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 普遍存在的过度工作:新闻分析和调查报告描绘了一幅与法定40小时工作周截然不同的景象。护士普遍反映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在繁忙时段或需要替班时,连续工作16甚至18小时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一项针对北京市1272名护士的调查显示,51%的护士每日工作超过9小时,在二、三级医院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3%至60% 。法律规定的每月36小时加班上限在现实中被频繁且大幅度地突破。 • 休息权的侵蚀:周末双休对许多中国护士而言是一种奢望。由于人员短缺和排班需求,护士们反映几乎无法正常休假,甚至连婚假都无法保证 。任何一名护士的休假都意味着整个科室的排班需要重新调整,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同辈压力和组织惯性,使得请假变得异常困难。节假日更是奢谈,许多护士常年无法在春节等重要节日与家人团聚 。 • 无偿或补偿不足的劳动:尽管法律规定了高额的加班费率 ,但实际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大量的"隐形加班"——如交接班、书写病历、参加下班后的会议学习等占用的时间——往往不被计入工作时长,也得不到相应补偿 。虽然有报道提及医院会为节假日工作提供一定的补助,但这些补助的金额和计算方式可能并未完全遵循法律规定的200%或300%的标准 。 2.2 美国:12小时工作制的利弊权衡 在美国医院,每周工作三天、每天12小时的轮班模式已成为主流 。这种模式深刻地影响着护士的职业与个人生活。 • 主导的排班模式:典型的12小时轮班通常为早7点至晚7点,或晚7点至早7点。这种模式使得护士可以在一周内集中完成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连续休息日 。 • 感知到的益处:该模式之所以受到许多护士的青睐,主要因为它带来了显著的灵活性。每周"上三休四"意味着通勤次数减少,并为个人生活、继续教育或家庭事务提供了大块的完整时间 。从临床角度看,12小时轮班减少了患者交接的次数,理论上可以降低因信息传递失误而导致的医疗差错风险 。 • 有据可查的弊端:然而,这种工作模式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首先,"12小时轮班"很少真的只有12小时,交接班等工作常常会延长实际在岗时间 。长时间工作直接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疲劳,许多护士反映他们的"休息日"实际上是"恢复日"。 • 强制加班的现实:在那些没有州法律保护的地区,由于人员短缺,护士可能被强制要求加班,将原本12小时的班次延长至16小时甚至更长 。这种做法是导致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潮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 2.3 欧洲:《指令》下的多元实践 欧洲各国在EWTD的框架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实践,既有与美国相似的趋势,也保留了更强的制度性保障。 • 英国——监管框架下的12小时轮班:与美国类似,12小时轮班在英国NHS中也极为普遍,约60%的护士和助产士采用此模式 。然而,其运行受到EWTD/WTR的严格约束,法律强制规定轮班之间必须有11小时的休息时间,且周平均工时不得超过48小时 。此外,NHS的指导方针建议,排班表应提前6至12周公布,并尽量避免连续安排超过3个长班次 。这相比于许多美国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具可预测性和结构性的工作环境。 • 德国——结构化与合同化:德国的体系显得更为传统和规范。典型的轮班是8小时制(例如,早6点至下午2:30)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为38.5小时 。加班管理高度依赖于合同和集体协议,通常以调休(Freizeitausgleich)而非金钱补偿为首选方式 。德国的劳动文化普遍不鼓励过度加班,制度设计上更倾向于保障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 法国——35小时工作周的现实:法国的35小时工作周是法定标准,但在医院的实施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尽管其初衷是改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在实践中,为了保证24/7的服务连续性,医院采取了更灵活甚至非典型的排班方式 。许多护士的实际工作时间超过35小时,超出的部分通过RTT天数进行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12小时轮班模式在法国医院中也日益流行,因为它能提供集中的休息日,这被许多护士,尤其是身为母亲的护士,视为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尽管工作日的强度非常大 。然而,在休息日被临时召回工作,是引发护士不满的一个主要原因 。 美国的12小时轮班模式在纸面上提供了更多的休息天数 ,但护士的实际体验却是将这些日子用于从极度疲惫和"情绪宿醉"中恢复 。在中国,休息日则常常被临时取消或打断,形同虚设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法国的护士之所以青睐12小时轮班,恰恰是因为它能带来可预测的、连续的休息时间块,从而真正地安排家庭和社交生活 。 因此,有效的政策干预必须超越简单的工作/休息日比例计算,转而关注那些能确保休息真正起到恢复作用的因素:排班的可预测性、保护休息日不受侵犯的机制,以及通过合理的工作强度设计来减轻轮班后的耗竭感。 系统性驱动因素与未来之路 4.1 全球护士短缺:一个共同的危机 所有三个被研究的地区都正面临着一场严重且不断加剧的护士短缺危机。这场危机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护理队伍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需求激增,以及新入职护士数量不足以填补退休缺口 。 • 危机的规模: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到2032年,美国每年将需要超过19.3万名新注册护士来填补空缺 。世界卫生组织(WHO)则预测,到2030年,欧洲地区的卫生专业人员缺口将达到180万,其中大部分是护士 。 • 恶性循环:护士短缺既是恶劣工作条件的结果,也是其原因。人员不足加重了在职护士的工作负荷,这导致了更严重的职业倦怠,进而促使更多护士离开该行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短缺 。这个自我强化的循环是当前护理危机的核心机制。 • 招聘与留任的瓶颈:扩大护理队伍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在美国,由于护理学院的师资和临床实习基地不足,大量合格的申请者被拒之门外 。而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越来越依赖国际招聘来填补国内的护士缺口,但这不仅是一个权宜之计,还引发了关于从本已面临卫生人力短缺的国家"抽血"的伦理问题 。 4.2 医疗模式的影响 各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模式是塑造护士工作条件的另一个根本性因素,它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和系统的核心激励机制。 • 中国(国家主导、投入不足的公共体系):中国护士面临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需要在人均卫生支出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为庞大人口提供服务的医疗体系。这导致了医院的长期超负荷运转和对最大化"病人周转率"的巨大追求,从而催生了前文所述的"流水线式"工作环境。 • 美国(市场驱动、商业保险为主的体系):在美国,许多医院作为商业实体运营。在这种模式下,人员配备决策常常受到财务目标的强烈影响。护士薪酬作为医院运营成本的大头(约占40%),自然成为成本控制的首要目标。这创造了一种鼓励"精简人手"(lean staffing)的系统性激励,而这种激励与保障患者安全和护士福祉的目标常常背道而驰。 • 欧洲(社会保险/税收资助的公共体系):在英国(NHS)和法国等国家,医疗保健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虽然这消除了利润动机,但也使这些系统极易受到政府公共开支决策的影响。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财政紧缩政策,就直接导致了欧洲多国削减医疗预算,从而引发了护士短缺和工作条件恶化 。这清晰地揭示了国家财政政策与病区工作条件之间的直接联系。 4.3 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政策与组织干预 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需要多层次的、协同的行动。 • 立法与监管行动: o 推行安全人员配备标准:加州AB 394法案的成功经验,为通过立法手段改善患者和护士双重结局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于证据的模型 。报告建议各国应积极探索制定类似的、数据驱动且具备灵活性的法定人员配备标准。 o 强化现有劳动法的执行: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首要挑战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报告建议必须加强劳动监察,并建立能让护士在不受报复威胁的情况下举报违规行为的有效机制。 o 限制强制加班:美国一些州禁止强制加班的法律,为保护护士免受最极端形式的过度工作提供了范例,值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 。 • 组织与领导力策略: o 赋权于护士:美国护士协会(ANA)等专业团体长期倡导,应给予护士对其执业和工作环境更大的控制权,包括让她们直接参与制定科室的人员配备计划 。这有助于培养护士的自主性和专业自豪感。 o 投资于支持性环境:这包括提供充足的辅助人员支持,通过引入更高效的技术来减轻行政负担,以及实施强有力的、对工作场所暴力"零容忍"的政策 。 o 优先关注心理健康与福祉:医疗机构必须超越"个人韧性培训"的层面,转而解决导致职业倦怠的系统性问题。这包括确保护士能够享有不受打扰的休息时间,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以及营造积极、尊重的团队文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与战略建议 本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尽管中国、美国和欧洲在法律、文化和医疗体系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其护士群体正面临着一场趋同的全球性危机,其特征是过度工作、巨大压力和普遍的职业倦怠。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将护士的职业倦怠和高离职率,从一个单纯的人事管理问题,提升到关乎患者安全和整个医疗体系稳定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本报告提出以下多层次战略建议: • 致政策制定者: 1. 采纳循证的人员配备标准:以加州AB 394法案的成功经验为蓝本,研究并推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基于临床证据的最低护患比标准。 2. 加强并执行劳动法规:堵塞法律漏洞,严格执行关于工作时长和强制加班的限制,确保所有工作时间都得到公正的补偿,并对违规的医疗机构施以有力的惩罚。 3. 投资于护理人才管道:从根本上解决护士短缺问题,通过增加对护理教育的投入、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造更多进入该行业的途径来扩大护理队伍。 • 致医院管理者与医疗机构领导者: 1. 优先构建安全的工作环境:实施全面的、对工作场所暴力"零容忍"的预防计划,并通过技术和流程优化来精简行政任务,从而将护士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用于直接的患者护理。 2. 赋权于护理领导层:让一线护士和护理管理者直接参与共同制定人员配备计划和工作场所政策,营造一种尊重专业自主权的文化。 3. 重新思考排班策略:排班的目标应从简单的"填满空缺"转变为"保障可预测的、能恢复精力的休息"。具体措施包括提前足够长的时间公布排班表,并建立严格的制度来保护护士的休息日不受侵犯。 • 致专业护理组织: 1. 持续倡导与游说:继续利用数据和研究证据,向立法者和公众倡导,推动在人员配备、加班和工作场所安全方面的立法保护。 2. 提供支持与教育:为护士提供应对职业倦怠的资源,普及她们在劳动法下的权利,并支持她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报告不安全的工作条件。 【2】庄时利和 人类为什么能够消灭天花? 【3】@有竹有树还有花 日本高龄化问题严重,但还不是最糟的。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最糟的是摩纳哥,2023年高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率)达36.4%。摩纳哥在2015年就排名榜首了,那时是34.1%,以来一直没有改善。日本位居第二,29.6%。之后全是欧洲国家:意大利24.2%,葡萄牙24.1%,芬兰23.6%,希腊23.5%,克罗地亚22.8%,德国22.8%,塞尔维亚22.3%,保加利亚21.8%。 【4】汪有 这几天把NHK电视台的书《老后破产》看完了,很值得一看,讲的是日本老龄化社会遇到的养老问题。 【5】@低沉地嘶吼着 哎刷到这个我真的鼻酸了....前段时间看过这个新闻 太倒霉了 【6】@不神经的神经叨 刚刚听说,某区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特别新增了一批公共服务岗,非编制,临聘,而且不保证合同到期续约,年薪4万包干(社保自己买),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然后某卫生院成功录取4位优秀医学类硕士。 年薪4万,按灵活就业自己买社保,到手2500左右,再联想到问爸爸要3000生活费的大学生姑娘…… 这就业市场恶劣成都进一步刷新的我认知,又看到苏州中学录取了十几个清北博士当高中老师,学历贬值速度比房价掉的还快。 我以为年薪四万,狗都嫌弃,别说硕士,大专都看不上,没想到还能挑挑拣拣,择优录取。 不说了,感恩医院,我爱上班,从今天起我就是院领导忠诚的打工🐶,不在微博上编排他们了。 【7】@傅蔚冈 看到那个电车养路费的事情,我突然想到: 因为电车普遍较重,对路的损耗比燃油车大多了。但电车不仅不交这个钱,还有各种各样的优惠。 到了2024年,成品油消费税已经从刚改革时候的1块钱,涨到1块5毛2了,养路费肯定不止8毛了。 最终是我们燃油车扛下了所有。 【8】@蹦蹦跳跳的阿龙 上海这个城市现在其实蛮割裂的,看起来很繁华,人也很多,但实际上烟火气已经一塌糊涂,什么都没有了,尤其是上海的市中心,我感觉就像一个「繁华的鬼城」,人很多,人没有人气。 以前全国我最喜欢的城市,绝对是上海,文明,热闹,资源配套优秀,人素质也高,而且上海也很有烟火气,以前线下这种夜宵摊,夜排档,深夜酒吧都很热闹。 但现在全国我最喜欢的城市(如果要选一个作为长居的话),我真的会选重庆,烟火气很浓郁,晚上哪怕工作日,到处也都是各种开着的店,夜宵摊,你在重庆这种城市,你就很有出门的欲望。 上海现在真不行,有人流的地方,你也会觉得不热闹,同样会有拘谨。比如很多市区的小店,那周末稍微热闹点的时候,你马路上给店家摆几个小桌子,给城市里搞点认为,也不可以,城管就要管。 我不是说城管工作不对,他们确实也要维护市容什么的,这是他们的指责所在,但我就想说,现在线下实体经济都已经查到这样了,就不要收这么紧了。 现在还能再正规营业的路边饭店,夜宵店,酒吧,实际上都蛮不容易,而外摆的餐饮个,其实也是城市生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时候。 如果在市区看到某个夜宵店门口摆了几桌,这种东西看多了,是会让居民对经济复苏更有信心的。 现在很多区域就有种一刀切的感觉,很多市中心的地方管的太严了,把原本很繁华很有人味的地方搞的有点紧绷。 上海现在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紧绷,焦虑,拘谨,MD松弛不了一点。 【9】@艺能界研究中心 辛芷蕾接的第一部电影《长江图》拍摄的时候是大冬天,有个镜头需要她跳入长江,往水里沉下去三四米,再浮出水面。导演要求从水里钻出来时,不能发抖,嘴唇不能紫,辛芷蕾就就喝了很多酒再下水,来来回回拍了好几条,辛芷蕾喝了很多酒,最后喝醉了耍起酒疯:都别拉我,不想上船。当时气温是零下好几度。 【10】@石康 我觉得最难对穷人讲清的一件事是:
你不该被别人强迫劳动,同时你也不该去占别人的便宜。 因为这是一个极为艰深的道德问题,它与讨论功利主义、责任与权利、逻辑等古典哲学议题开始,发展出公平正义、法律制度,自由、民主、科学的诸多现代性议题,最后却很难结束于个人生活方式的制定之中。 原因是定量研究的数据远远不够。 但我认为,那件事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因它涉及个人生活意义与价值,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决策时的标准。 如果你试图按照这个标准生活,那么你就要过一个拥有智能的人类所过的生活,充分利用、使用你的智能,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达成各种自我发展,并从中体验个人生命之流的流速与流向,用你的智能学会并发展出出的各种技能去控制那流速与流向,同时从中获得流动中的生命意义,并增加个人意识的强度和广度,用于个人对于生命智能的体验。 |
- 【浮世汇769】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只是一个A股股民..
- 【浮世汇929】苹果M芯片到底强在哪?..
- 【浮世汇930期】最终是我们燃油车扛下了所有..
- 【浮世汇130】必须承认,这些话术都是最能打动国..
- 【浮世汇354】扮猪吃老虎
- 【浮世汇927】郑州人想退房都想疯了..
- 【浮世汇915】没有腐败的年代
- 【浮世汇913】董小姐的医学奇迹
- 【浮世汇755】"反派影评“讲《悲情城市》这..
- 【浮世汇796】作为工程师你不用放弃控制权,反而..
- 【浮世汇254】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 【浮世汇424】这个世界写得比你好的人多的是,但..
- 【浮世汇779】「推特宇宙」和「马斯克宇宙」之间..
- 【浮世汇807】彼得·蒂尔的实验
- 【浮世汇924】接受女性视角是全人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