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280】傅雷家书到底写了什么

dasheng @ 2021年01月04日  浮世汇

【1】@祝佳音 

996这个事儿其实出现至少有10年了。游戏行业的996其实都司空见惯,以至于现在再说这事儿甚至没什么人会正眼看……其实我大概14年还是15年就写过一篇开玩笑的《周三放课后》,初衷是向伟大的保定诗人致敬,背景则是腾讯互娱提倡周三家庭日,大家晚上不加班,6点就下班——但这一措施也并不让工作者们特别开心。
大家都知道什么行业一陷入到低成本竞争中感觉就要完蛋,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又哪里有那么美满?如果一个产品——随便什么,假设生产者可以掠夺一批地精,往死里打,不给工资,干死了就换一个,降低成本以至于该商品在市场上售价比其他商品便宜10%,那这个企业一定会大成功。所以指望管理者自我实现还真未必说得通,谁都知道王道是创新形成壁垒,但世界上乔布斯也不多。
简单来说人性有一部分就是没那么高洁,两个产品质量差不多,一个100块,一个80块,纵然你知道80块的每一件产品后面都埋葬着一个哭泣的地精的冤魂,你仍然会因为可以节省20块钱而去选择它。当然也许有些人可以从长远来看认为地精们一定会从地狱发出怒吼——但那又怎样?多少年后的事儿了?再说天塌下来大家一起抗嘛。
具体到游戏行业,也是如此,加班慢慢死,不加班立刻项目就解散,单纯的避免加班也未必有效。外部还有一群住在公司的人竞争呢,怎么比?"周三家庭日"是很好,但实质上,别人都在996,你家庭了,自然竞争力就会下降,下降就没资源,没资源就死——那你要不要996?要不要自愿996?但你真的喜欢996吗?
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裁判员实质上缺位了,导致整个竞争进入到大家拼血条的状态。足球比赛如果裁判不管,大家可能就会发展出电锯假腿。
程序员们是尚有余力和能力发起抗争的劳动者。他们能叫不是因为他们娇嫩,是因为现在只有他们能叫得出声——在现代社会,掌握着劳动技能的程序员实质上相当于之前的产业工人,他们尚拥有一定的议价权。在他们之前,大批的体力劳动者早已在忍受这些。996的成果也早已显现,富士康当年的连跳就是其结果的一种。同样,在低福利竞争中,所有劳动者的苦难——包括那些被车床锯掉的肢体,连续加班猝死的灵魂,都是有代价的,无非代价细微地改变着时代而我们现在毫无察觉。之前我转发过一个回答,里面有句话我深感赞同,"如果我们还在走别人一百年前走过的老路,那么必然会遇到别人一百年前遇到过的问题。"
还是先看向保定诗人致敬的作品吧。
《周三放课后》
看着点!你他妈看着点儿!" 老张跟老王说。
"过去了,去Kevin那边了!" 老王说。
"走了走了走了!安全了。"老王说。
"安全了。"老王说,"操他妈的吓死我了!刚编译到一半,被发现就完蛋了。"
老王,36岁,谢顶,腾讯天美工作室群《三国战争》后端程序员,老同志,微胖,入职腾讯5年,T4员工,本周加班62小时。
老张点上烟,看着屏幕上的代码。
星期三,下午,20点16分,腾讯的加班缓解监督小组刚刚从小区门口走过去。这是腾讯互娱的第11个缓解加班日,互娱的所有员工都要在18点下班。
老张和老王,还有老刘,下班后偷偷到老王租的房子里继续开发游戏。
距离《三国战争》封包里程碑还有17天,老张,老王和老刘知道真实时间,只要7天,7天后他们就能完成,他们从缓解加班日里挤出了10天。
"提前7天,王哥,对不对,必须加班,提前7天。"
老刘,29岁,游戏制作人,看着微信。
"谁都不愿意加班,对不对,但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资源就是这么多,晚上线一天,推广的量就少一点,对不对?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们按时下班了,游戏进度推迟了,别的游戏先上线了,对不对?谁不加班谁吃亏!
"像那个谁谁谁的组!就趁着周三晚上加班,据说周三5点就偷偷打类固醇!一晚上不睡觉!
"还有谁谁他们,孙子!上次就是他们举报我们的,别以为我不知道!
"别以为我不知道!"老刘朝手机里指了指,"他妈的,朋友圈都在发堵车,发狗,抱着孩子转圈,都他吗是假的,都在加班!"
"我外甥,学校减负,老师们可赚High了。
"赚High了,学校放学就赶人,家长没下班,学生没地儿去,只能上老师的补习班,老师也不像话,上课讲一半,剩下都在补习班里讲。
"赚High了,都是放学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不对?你上了公立学校,就是得考试,一边说素质教育,一边还是高考,高考考钢琴吗?
"考跳马吗?考卡祖笛吗?
"不考!"老刘挥动手机,"有钱人不高考!有钱人学卡祖笛,不高考!高考还是考学习,讲成绩,既然讲成绩,那说别的就都没用!
"都没用!"老刘挥舞手机。
"刘哥说得对。"
老王说,"我也讲两句,刘哥说得对,第一。
"第二,领导也是为我们好,这个我们要了解,咱不是那种人,不知道感恩,咱们不是不知道感恩的人,这一点也要明确。
"第三,我觉得加班还是对的,不加班,游戏就出不来,游戏出不来,就没推广资源,没推广资源,孩子就不能搞素质教育,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事物都是关联的。
"第四,我们不加班,别的组加班了,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不知道的觉得我们水平差,知道的觉得我们态度差,两个都不好。
"必须举报,不是因为我们看他们不顺眼,我们不是那种人。
"我们游戏从业者不是那种人,但我们讲究个公平竞争,对不对?不能使绊子耍阴招,我们就要个公平竞争,他们举报我们,我们也得举报,要不然我们就吃亏了。
"我不是不能吃亏,但这亏吃得冤。
"我也不喜欢加班。
"犊子喜欢加班,但是现在比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比工作量,大家都在差不多的水准线上,是不是?你不加班,别人加班,你就很被动。
"被动,一个人如果很被动,就很可悲了,我不是想要加班,犊子想要加班。
"领导是好意,这个我们该理解,措施也是进步的。
"但是一边用成绩说话,一边不让加班,这就很矛盾,是不是?看问题要看实质,那么到加班的问题上,实质是什么?是竞争!
"是竞争!我们知道移动游戏的人口红利期已经过去,2015年第四季度新进用户只有5.53%的增长,我们看数据,玩家增长率已经很危险了,宏观上看!
"微观上看,内部资源争夺激烈,资源不是无限的,对不对?谁的游戏数据好,谁就能成功,数据好是和工作量有关的,加班只是个表象。
"是表象,禁止表象是没用的,对不对?没用的,禁止表象是没用的!
"我感到很痛心啊。
老王激动地站起来,扯掉了遮在窗帘上的黑布,光明投进屋子里!
发现了异状的加班缓解监督小组看过来了。
3个VP,2个秘书,还有2个人事部的同事向老王的出租房缓缓移动。
"开门!老张!"
门跳动着,仿佛有100只僵尸在愤怒地砸门。
编译器还在运行。

 

 

【2】@sven_shi 

普通人的选择并不多。#拼多多员工猝死#之后,你认为明年选择互联网大厂的毕业生会变少吗?他们还是会拼了命的去争取996的"福报"。因为这是很多普通人多赚钱唯一的路啊。
你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20岁的时候在大学校园,可以和一群同学挤在14平米的宿舍里。25岁的时候,可以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去挤群租公寓。35岁的时候呢?45岁呢?退休了呢?
也一直这样挤下去吗?
你要是不想挤,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就需要钱。哪里能赚到钱?互联网加班去换。
我刚看我自己的微博问答,有人问我为什么职场类的博主碰到要转型的人就推荐体制内和互联网。换我去推荐也是这样啊。体制内最温暖,可是难考啊。今年公务员录取比例就是61:1啊。考不进才是真的问题。想要高工资,就是去互联网企业加班,不然还能去哪里呢?
除去回老家没其他路了啊。
我自己看朋友做公号,他自己是媒体行业的。在上海拿出自己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给三个女孩子住。两个211新闻毕业的给6000块,她们挤在大卧室,五险一金全都自己交。还有一个美院毕业的,给8000,也没社保,做视频美工。自己一个小房间,客厅就是办公室。我当时听见就调侃她以前的斗士自己当老板了就堕落了。她也觉得冤枉,因为平行对比在上海包住给这样的条件绝对是说得过去的。
你真的横向去社会上比较一下,投投简历找找工作,就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拼了命的想去互联网大厂996了,因为根据给的工资比,确实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我自己有的时候真心觉得我们的社会结构对高学历者太过残酷。大家从小学习的就是有个好学校毕业,将来就有好的工作。可是好工作真的特别少,国家欠缺的都是体力劳动者。结构错配了,就是会有一大群人失落。想要好的生活,也就那么几条路能走。
还能怎么办?

 

 

【3】@别梦依稀笑逝川 

让一部分人1个人拿2份工资干3个人的工作,让一部分人失业找不到工作。
围城外的人盯着2份工资流哈喇子,围城内的人被失业吓阻甘愿做牛做马。
这听起来是有点像针对资本家的阴谋论。但,大城市高级白领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啊,高薪与失业焦虑并存,看着人五人六的,但随时在想,如果失业了要不要去开滴滴送外卖。

 

 

【4】@芥末开门2020 

《傅雷家书到底写了什么》

最近老说傅雷,好像逮住一只羊玩儿命薅羊毛似的。
其实主要是因为这只羊他毛太多,哦不,主要是傅雷家的故事太有代表性了。

既然聊到傅雷了么,所以特地去看了一遍《傅雷家书》。
阅读反应在血压升高和心脏骤停之间切换,在黑人问号脸和地铁老人手机脸之间切换。

傅雷的信是"二合一",像方鸿渐他爹的信,卖弄学问,又笨重得可以压塌楼板;也像张爱玲她妈的信,无论你说什么,都能换来长篇累牍一篇教训。
教训完还常说一句:"都是为你好""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

从头到脚事无巨细教训儿子就算了,还常常教训洋儿媳:"因为我儿子和你结婚,所以我和你妈就对你负有教育的义务",也让儿子好好教育媳妇,务必要让洋儿媳学习"传统美德",懂得"中庸之道",成为一个正经、高尚、节俭、会过日子的人。还给儿媳开书单,其中。就有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儿媳写信少要教训,收到礼物没回复也教训,这当然也不是为了公婆尊严,而是是要让她懂得"礼仪体统",是"为她好",也是"为你(傅聪)好",归根结底是为"你们好"。
傅聪的儿子诞生,傅雷警告傅聪说:看得出你"父性"很强,要警惕,不要因为爱孩子耽误艺术,不要经常抱孩子带孩子,要从出生开始立规矩,培养纪律性,等到一两岁再训练,就晚了。

傅聪结婚的时候,傅雷说,我和你妈对你婚姻的要求,就像对你事业的要求一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然而后来傅聪还是结了三次婚,从洋妇到韩妇到华妇,看来还是同种同族最懂得中庸之道,礼仪体统。

除了"小节",信里还有不少"大义"。
比如常常提醒傅聪他代表的不是个人,是集体,要为集体争光,为全人类奋斗
比如给父子通信赋予重大意义,说是今后要编辑起来,当作给国内青年学习音乐的参考,好让他们在这方面迎头赶上——在国际音乐比赛上拿大奖,可比奥运会上拿块奖牌更有意义。
1959年,傅聪出走英伦之后,傅雷还在信里劝儿子回来:"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而这已经是58年反右之后了。
至于其他更高尚更大局观的内容,不好多说,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看。

看来傅雷真心相信,人应该为某个伟大目标奉献,为此应该牺牲个人自由和便利,应该吃苦,应该从小培养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原则性,而原则性大概可以理解为"政治过硬","大节无亏"。
在最后一封信里,傅雷说,最近身体不好,唯恐去日无多,有浮生若寄之感,接着马上说,我身上怎么总有这些封建文人士大夫的东西,总也改造不好,对不起这个伟大时代,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我错了,我还是得努力改造。
不是套话,是真情。

傅雷说要反封建专制,他以为只有帝王将相才是封建专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就是封建专制的一部分。
傅雷说要创作自由,但相信思想必须首先正确,完全没意识到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对自由的扼杀。

现在想来,傅雷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被主人公苦行僧式的好大喜功式感染了。
原作者罗曼罗兰也一样,相信有个宏大主题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为此牺牲个人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喜欢苏联,共情斯大林,甚至在了解到苏联真相之后仍然对西方世界保持缄默。

如果傅雷把盯儿子的劲头拿出百分之一来认识自己,大概也不会活得如此自信了。

傅雷在信里说,翻译西方著作有时非常苦恼,因为洋人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点细微波动都非常重视,要探讨分析半天,极之琐碎;不像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大义,不重视这些个人得失,细枝末节。
合着翻译了一辈子西方著作,没搞明白有价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傅雷家书》里只有傅雷夫妇给傅聪的信,但没有傅聪的回信。
当时傅聪以自己水平低为由,拒绝把自己的信编入书稿。
不管有意无意,这都是一种抵触,拒绝同框。
现在读起来的感觉,就是个爹对空喊话,台下空无一人,没有听众。
从信里看,傅雷再三要求傅聪交代工作与生活,让傅聪拿他当朋友,又说是不是小时候打得太多?我那都是"为你好"。
可见傅聪通常来信不多,篇幅不长,不太讲生活细节,就连在波兰时想换到苏联留学,也只字没跟傅雷讲,而是委托马思聪向文化部申请。
傅聪与傅雷联系,是摆脱不掉那个"礼仪体统",但感情是勉强不来的。

傅聪应该也骂过资本主义的拜金、剥削、颓废、殖民、种族隔离,也说过思想上的苦闷,估计这些在海外无处诉说,所以写在给傅雷的信里。
然而他大概不知道,很大程度上,这些苦闷来自傅雷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育,早点儿断联,会自在许多。
不过即使苦闷抱怨了好多年,也不见傅聪提回国。

家书里也有傅雷的妻子朱梅馥给傅聪的信。
朱梅馥就像炮口上的花环,炮弹外的糖衣,给傅雷的专制和控制欲套上了"爱"的外衣,大意是说,你爸这个人我了解,忠心耿耿,大节无亏,所以我对他也忠心耿耿,你爸打你骂你都是爱你,现在写信教训你干涉你也是爱你,你该怎么回报你爸的爱呢?当然是爱你爸,多给他写信汇报啦!
有人说男权社会,女人总是背锅侠,总挨骂。
其实也不是,像朱梅馥这样,活着做贤妻良母,死时殉夫全节,是可以名留青史,载入史册的。
傅雷就对傅聪说,你不要全拿你妈的标准来要求老婆,你老婆是洋人,洋人总归不如咱们的妇女贤良淑德,懂得忠恕之道,勤俭节约。所以你要容忍她,教育她。
可见中国好女人已经成了世界妇女的道德标杆。

61年之后的信里,朱梅馥说傅雷身体不好,需要补充营养,国内搞不到,请傅聪寄回来,看情形,之前应该开过几次清单,但傅聪并没有回复。
朱梅馥写到了傅雷为此感到困窘和尴尬,如坐针毡——强弱对比转换之后的心态,跃然纸上。
这之后应该是寄了,因为在傅雷给傅敏的信中,提到了家里现在条件也不好,要靠傅聪接济,所以劝刚工作的傅敏学会吃苦——又是一通牺牲奉献的大道理。

常说人要提升自己,就要多读书。
但各花入各眼,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书,看到的东西也各不相同,起决定作用的也许还是先天的气质禀赋。
比如《傅雷家书》,有人看到训诫和控制,有人看到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剖面,有人看到历史,也有读者说:"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傅雷家书,看完就立志将来要当个好爹!"(真人真事非杜撰)。

最后提个问题,为什么傅雷这样的被选进了中小学生必读书目,而胡适这样的没有呢?

 

 

【5】@sven_shi 

我今天下午在上海看房子,回家看看微博问答挺感概的。社会变了。我特别喜欢听别人结婚的财务规划,因为这些规划对我自己买房子特别有帮助。十年前有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来到大城市之后结婚会选择用六个钱包购买所谓的"上车房"。要不就是好区位的老房子,要不就是很偏的小房子。先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买房安家,然后靠着自己的工资在将来换一套理想的房子。

现在社会已经变了。他们不可能靠工资换到理想的房子了。

我去看的是一个朋友家里姑姑的老房子。老人想着是把房子卖了给自己养老。觉得自己房子区位好,是学区,楼层低,买菜方便。50个平方想卖550万。我问她怎么估价估出来的。她说是按隔壁精装的小区按平方算出来的。昨天有对复旦毕业的小夫妻男的宁波人来看房,看了半天没要。她就觉得这套房子特别适合这对夫妻。先在上海买了落脚,然后将来再换大的么。孩子读书也好啊。

我就问老人家,你想想看,假如这对夫妻现在又300万现金,愿意贷款250万总计550万买你这套房子。人家复旦的毕业生,你觉得他们真的愿意一辈子住在这种房子里吗?上海现在体面点的房子同区位都是1000万起,他们自己能赚到钱换房子吗?

其实人家是聪明人,钱不够,换到嘉兴哪怕是湖州这些地方,花个200万首付贷款买个排屋,在上海租房子过日子也比挤到那些老房子里好。钱够了,真的就一步到位了。

我自己后来和我朋友聊天,他也明白这些人是被新闻误导了。普通人搜房价就是一搜看个均价,看看北京均价没变,就以为北京是都没变。现在火爆的海淀区完全就是因为学区房,都是群孩子要读书的人在拼命抢学区。

其实北京上海都是很明显的两极分化。

上海现在出的几个新盘,也和深圳一样,1000万起到2500万。背后全都是代持。你看个房子就是要300多万现金。我们国家一线城市的房子基本全都新加坡化了,也就是说这些商品房不仅是全国,甚至是全球有钱人竞争的地方了。

这些房子和工薪阶层已经没有关系了。能入到他们眼里,觉得能居住的房子,才是有价值的。那些老房子,拆迁现在已经不可能了,还要面临后续因为养老政策而不得不做的其实有风险的电梯改造。几个懂行的会去投这种房子啊?尤其是学区,多校划片之后,几个人知道根据目前的生育率,六年后房子划片会不会变?教育局的人都讲不清楚的。

社会真的变了,那种选个区域觉得闭着眼睛就能买房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6】@徐佳杰Pierre 

昨天有位苏州朋友给我发来一长段感慨。
她家孩子今年刚满6岁,天天被逼着去学琴学书法学外语。直到这周,她静下心来问了问孩子究竟喜欢学哪个?如果都不想学,干脆都不学了。

为啥会做出这种转变呢?原因是上个月她在某个商场里,看到一位外卖员刚好闲下来,坐在公用钢琴前弹曲子,突然间泛起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抑郁情绪。

她不是"歧视"外卖员这个职业吧,只是觉得尽管他们赚钱也不少,但在大众眼中毕竟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事实吧?
她说,富人家的孩子,学了琴棋书画,能成为有气质的富人。
可穷人家的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大概率"只能成为会琴棋书画的韭菜。

将来能预见的,最可能的结局,无非就是孩子成为一个: 会弹琴的写字楼打工人,会下棋的文案美工销售or医生,会画画的加班到深夜的程序员,甚至心肌梗死猝在办公桌上。

这些培训班太喜欢给家长们画梦境了,不断告诉他们仿佛学了这些那些,就能成为一个如何如何厉害的人,有怎样怎样不同的结局。
可仔细想想,也就那么回事,有些东西生下来没有,学啥大概率都不会有。

"没意思,不逼了,让他去吧。"她如是说。

 

 

【7】@组织二号头目 

华人在美国死亡率高那个事(查了下英文,不是最高的,不过也不低),很多人说单纯是因为美国人不给好好治,当然也有这个原因,比如前几天死了的那个,明显就是美国人对他放弃治疗,把他给搞死了。

还有一个原因,华人在美国分裂很严重,咱们平时接触的都是读书过去的,这些人本来就是佼佼者,问题是绝大部分华人都是偷渡过去的,在饭店后厨工作,经济条件非常差。死亡率高也正常。

以前写过一个帖子,附在下边了:

中国移民海外的,明显有群体的,我现在看他们装扮大概都能猜到。

最"高端"的一批,是那种国内有官职有产业的,屁股不干净,把家人送海外,这种一般住的小区非常好,但是穿扮倒也正常,大部分都是无业游民,到处溜达,反正不缺钱,心态比较平和。

其次是高科技移民,也就是通过读书移民,读完书呆在本地上班,在国外的高科技企业呆着的,大部分都是这种。

这种人咱们平时聊的多,中文网上看到的国外同胞大部分是这种,他们一般都手机里装着微博微x逼乎豆瓣,但是在整个移民群体里非常少,这些人最爱买豪车,因为国外豪车便宜。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正常的,因为欧美讲究"配套",普通人开那玩意不伦不类。

此外是早年以为国内要完蛋,当时在国内过得还不错,费劲巴拉搞了移民,去海外干点乱七八糟的活,一般是超市,车行,洗衣店,饭店,中介,中药店(台湾人巨爱开这玩意)什么的,绝大部分华人去了海外身边的人也都是华人。

数量最多的,也是平时接触不到的,就是那种通过家里人,偷渡过去等合法身份的,一般饭店后厨里,脏兮兮的,不会说英语,说广东话福建话,这种人在海外其实是主流。大家注意下,美国的电影电视剧里出现的华人基本都是这种,老外以为中国说粤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美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基本就是第一种和最后一种。

 

 

【8】刀丛觅昭 

冯骥才在《冰河》里写文革结束时家中发生的最后一件悲剧,是他二姐夫李昆祥的死,被文革耽误打压了十余年的油画家知道四人帮倒台,放歌纵酒,直饮到酒精中毒,一命呜呼。冯骥才肩负着向父母通报丧讯的任务,从太平间出来,听到满街都是锣鼓鞭炮声,到处都是举着巨型横幅欢笑着游行的人,他怀揣着同为亲人与时代受难者的李昆祥的丧失,穿过化冻的人潮,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9】@庄羽 

新年第四天,
在此公布一下大家关注的反剽窃基金的进展情况,
《圈里圈外》的收益核算已接近尾声。
郭敬明先生的经纪人已经通过微博私信与我取得联系。我已委托律师唐博宇先生作为代理人负责此事,目前双方正在接洽中。
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后续进展会定期向大家公布。
新年快乐。

 

 

【10】财小僧 

伦敦一月擦一次鞋,香港一周擦一次,深圳一天得擦两次。

 

 

【11】@水木丁 

跟老妈通了个电话,她用十分钟用来关心我和我哥,然后二十分钟发表了对马云的看法,表示了对国内资本垄断的担心,十五分钟发表对美国局势的看法。听完我也该睡觉了。[摊手][摊手][摊手]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