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376】写在死里逃生后

dasheng @ 2021年07月22日  浮世汇

【1】@奇迹奇缘 

写在死里逃生后:
        今天郑州暴雨,下午四点物业通知要停电所以需要尽快下班,我和同事下楼后发现门口积水已到膝盖,同事说硬着头皮过吧,我犹豫了一下不敢过,所以没有过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终究还是不想在公司留宿,还是躺着到大腿的水过去了,刚做上地铁以为噩梦结束了,结果地铁刚过了一站,开往第二站的时候就停在中间了!走不动了,车厢就开始慢慢的往里渗水,但是还不太多,我们就在等怎么办?所有人都傻了,后天地铁的工作人员安排我们慢慢撤离,刚走了没多远,又要求我们回去,因为前方的水全部漫过来了,等全部人员上车后车厢的水已经到腰部了,可是噩梦还没有结束,车外面的水一直在涨,也一直在从门缝里往里渗着,慢慢的水越来越多,我们能站在座位上都站在座位上,最后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我真的害怕了,可是最恐怖的不是水而是车厢里的空气越来越少,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我听到一个阿姨给家人交代银行卡号,交代家里的事情,我想我是不是也要交代一下呢?当时想联系的人很多说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最后都没有说出口,只能妈妈发了一句,妈妈我可能快不行了,我有点害怕,但是妈妈回过来电话我也不知道说啥只说还在等救援,就挂了,从六点到八点半一直都处在崩溃的边缘,慢慢的也不用崩溃了,因为我也因为缺氧晕倒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妈妈给我打个电话,手机的震动叫醒了我,和妈妈说了两句,有个救援队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告诉他我们缺氧快不能呼吸了,叔叔说救援队都到了正在想办法,就在这个时候车顶传来了救命的脚步声,有人来了,消防队的叔叔在使劲的砸车厢的玻璃,一下两下无数下,终于砸开了两扇玻璃,有空气了,我们可以恢复呼吸了!然后就听到车厢前面传来越来越多的声音,救援队终于来了,真正遇到生死的时刻才更能体现人性的美好,这么长时间肯定有很多人熬不住了,到处可以听见互相安慰的声音,有获救的机会了,每个人都在喊着让晕倒的人先走,两个男生架着一个晕倒的人,每个人都上去扶一把把每个晕倒的人都先救出去,然后所有的男生说女生先走,然后男生真的站在两边等着让女生先走,即使是情侣都放开了彼此的手,让女生先走,男生们在后面一个拉着一个女生走,我头晕走不动了,不过停在哪里,不管男生女生都会说一句,你靠着我就可以,看看好多男生和消防员叔叔一直泡在手里,接应一个又一个女生出去,真的是觉得很庆幸,生在华夏生在一个有爱的国度,遇到善良可爱的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原来只是嘴上说说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次真的是遇到了,原来意外真的会来,真的是害怕了,如果今天真的出不来了,我会很后悔,后悔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后悔太多人没有见,再也不能吃我最爱的麻辣火锅了,更后悔没有和爸爸妈妈奶奶弟弟说句我爱你们,死里逃生后这种感觉更加深刻,既然幸运的我活下来了那么以后一定要好好的享受生活,好好的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好多人发信息关心我,十万分的感谢大家!谢谢

 

 

【2】@游识猷 

提醒一下,暴雨受灾地区,现在还有水有电的,尽量用家里的容器储水,购买瓶装水,存储可以直接吃的东西,给能充电的东西充电。在雨停后,有时候为了修电路或者自来水厂需要整修,反而会停水停电。
还可以做如下事情——
- 洗衣、洗澡、打扫房间。
- 冰箱的温度调到最低,多冻点冰块冰袋。

 

 

【3】@游识猷 

说实话,全球变暖的一个预测,就是未来暴雨会越来越多,极端强降水/连续降水带来的灾害也会越来越多。以前没有这么多雨水的地方,会下史无前例的大雨。老人一辈子没见过的洪涝暴雨,也会发生——因为一百年来都没有这样的平均温度。

下雨,可以简化理解成空气里的水汽达到了一个饱和值,就以"雨"的样子掉下来了。而水汽饱和值是跟温度有关的,温度越高,大气能保持的水汽就越多(以夏天的温度来说,每升高1度,大气饱和含水量可以增加1%左右),一旦下雨,也就下得越多。

所以,以前没有建立起来的应急机制,现在其实是非常需要了。

这次当地气象其实已经发出了红色暴雨预警,但是预警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跟"立刻停课停工,公共交通停运,所有人员就近找安全地方暂避"结合起来。

但预报又多少会有误差,如果有时候没下那么大雨,但是停课停工了,又会担心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要平衡"预报对了,却没停工"和"预报错了,白停工了";也许可以考虑建立一种"红色预警调休制度"?只要某地发出极端天气的红色预警了,立刻停课停工,将本日计入调休,过后在天气好的节假日再补课补工。这样的调休,也许比长假调休更有意义。

 

 

【4】方格_ 

这些年来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每天查看国内外主要新闻网站的文化板块,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太少了。性别或种族领域的很多事件国内外几乎同步讨论,虽然关切有不同、议程有差别、时段有长短,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上,我们的文学艺术科普电影相较之下都太少了。无论是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还是瑞典女孩愤怒抗议,好像就那样轻飘飘过去了,是信息流里几乎没引起注意的普通一行字,或者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进而模糊了重点。去年国内洪涝也相当严重,但我们对极端天气的讨论基本停留在了气象预警、人员救援、财产损失、基础设施问责这些直接的思考上面——当然任何一次极端天气都难以确定由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但全球升温导致的极端气象事件无疑更加频繁、更加剧烈、更加失控。晚上就着河南暴雨和朋友聊起这个问题,我们的环境意识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似乎不是这样的。我的东北偏远乡镇小学在九十年代办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都是以白色污染、水资源短缺、保护树木为主题,我们这一代人长到很大都保持了不乱丢废旧电池的习惯,十年前媒体设有绿版、环境组、科学与环境记者……今天,气候变化加剧至此,我们几乎每天通过电视和网络目睹融化的冰川、饿毙的极地动物、熊熊的山火和滔天的洪水,为什么环境意识及行动的紧迫性在感受上反倒距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了呢?是近十年生态整体改善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环境不错的错觉,还是当气候问题成为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个体的人不再相信自己有必要、有力量扭转这一看似不可挽回的大势?是气候变化的阴谋论被多数人买单或者掀起了怀疑的巨浪,还是我们这代人谋生已然多艰、发展第一要务又怎能顾上后代的死活?

 

 

【5】@风中的厂长 

我为什么不想做鞋厂了。最近在看历史小说,发现历朝历代的兴衰,跟开厂有惊人相似,挺有感悟的,随便跟大家聊聊。

3年前,我鞋厂在经过多次搬迁后,打算一步到位,租了12000平米厂房,规模扩大了2倍,产量创了新高,几个一路过来的老员工却闷闷不乐。

车间主任,技术师傅,他们都是当初我开厂工人开始培养起来的,从2千多工资到月入过万。收入涨了几倍,房子也买了。

但是我每次去厂里,总感觉气氛不大对,问他们怎么了,支支吾吾也说不出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文化也限,表达不出来,总之就是干的没劲。

我请他们喝酒,他们说怀念以前的时候,大家虽然钱少,但干得开心。我问是不是厂里现在氛围不太好,都拼命点头。

以前大家都是屌丝,从无到有把鞋子做出来,从每天一百双,到五百,再到几千,很有成就感,他们几个比较用心的,也从普通工人,做到管理人员,日子越过越好。

但随着规模扩大,原班人马就捉襟见肘了。经常出差错,其实每天几千双的产量并不多,但牵涉到的人员安排,工作衔接,原材料辅料,仓储物流,工作量一点也不小,所以我增加了一些高中以上文化的管理人员。这些人会用excel表格,能够看得懂简单的英文单词。这样表面上效率上来了。

这时候就出现矛盾了,老员工,对工厂是有感情的,做事卖力有责任心,而那些新员工,是来混日子的,当地的小镇青年嘛,基本上也就是求一份收入,没多少想法的。久而久之车间里卖力干活的,对坐办公室吹空调的有了想法。

矛盾越来越多,一个百来人的小厂,居然还形成了几个派系。推卸,内斗,浪费,因为麻痹大意还造成几次工伤。期间我也请了有经验的管理者,空降兵,结果更乱了。

最后我想了一下,无解,行业利润太低,经不起折腾,决定混一天是一天,结果又来了个环保,于是我一狠心就把鞋厂转让了。(转让后刚好疫情,经历几个月低谷期,今年订单爆了,产量突破我过去最高纪录)

我现在还有个服装厂,是19年的时候因为内斗,从鞋厂里分出去的,今年形势好,创了新高,但作为甩手掌柜,心里总是不踏实,担心历史重演,这次我一定要吸取教训。坚决不再做大。

做大需要新鲜血液。而现在年轻人很多躺平一族。小镇青年更是如此,新兵蛋子一多,会坏事。

另外,为了稳住老员工的心,money大法还是要用起来

 

 

【6】阿发发Hannah 

伊藤诗织的自传《黑箱:日本之耻》最近英文版出版,张晓夏(Chanel Miller)今晚与她直播聊了聊新书与近况。
这两位在美国与日本的亚裔女性的命运,恰巧都是在2015年被永久的改变的。伊藤诗织在后来选择成为日本公开控诉性侵第一人,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陈旧腐败的日本司法系统,经历了四年漫长的官司,终于在19年胜诉。Chanel也在19年通过自传《知晓我姓名》选择公开身份,从此她不再是斯坦福性侵案受害者,而是Chanel Miller。
Chanel说,在某个时刻我们(性侵受害者)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一部分的我们已经永远的被改变了,我们别无选择。她问伊藤诗织,我们俩现在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接受采访、成为公众人物,这是上帝派给我们的使命,不是我们想不想,而是不得不,那有什么事是你主动想去做的呢?伊藤诗织说,这两件事已经无法分清了。我只能一直提醒自己要站稳,我不能让以我为榜样的女性看到我的结局是我的倒下。
过去一年半里,因为疫情原因她被困在日本,每天依然在收到各种威胁恐吓(没错,前年胜诉后在公众已经快忘了她的现在,她的日常依然是收这些不堪入目的信件)。她喜欢用英语接受采访,因为日语是一个只让女性无限尊重男性的语言。目前生活中让她快乐的是红酒与猫。她无法逃离日本,但她在东京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那是她可以一个人去疗愈内心的地方。
直播全程(包括说以上内容时)她们聊的非常轻松,而我却止不住地哭泣。真的太难了。但是,做这些事不是想不想,而是不得不。背负着这样的使命,只能花上自己全部的人生,为所有女性探路,去活成一座丰碑。

 

 

【7】@私享史 

我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接受的是怎样的环保教育,反正在我小时候,环保的弦是绷紧的,当年热播的青春校园剧《十七岁不哭》里,李晨扮演的高中生简宁口中唠叨的"忧患意识",可以视为主流环保舆论带来的一种折射。这也与当年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加上国力还比较落后的基本盘相关。
总之我小时候常听到和读到的,就是人口危机和环境危机之类的说法,比如21世纪中叶人口会达到多少亿地球要养不活了,煤和石油还有多少年要用光,现代人通过吸入汽车尾气在脑中沉积的重金属是古人的几百倍,诸如此类。还是个小学生的我,读到这些信息,真的是忧心忡忡得不得了,真的就是怕死啊。
诚然长大后我也知道,上述说辞里存在夸大其词,又或者是当时科学进展尚不能合理作出的预测,但这个忧患的种子就是种下了。况且事实上,有目共睹的,是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确实变得比小时候更差了,小时候巴望出现的一些异常气象,现在变得似乎稀松平常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和全球变暖,是科学共识,不是假说猜想!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沉沦,我越来越不对未来抱持太多乐观的期望。而与此相对的,是我注意到新一代的年轻人的主流是怀揣一种虚妄的乐观主义,这仍然可以归因于他们的成长环境——毕竟伴随他们成长的,是国力的赶英超美和扬眉吐气,人口危机也摇身一变成了人口红利。
但事实上,国力的赶英超美本身就自带某种危机。对于环境恶化和全球变暖,发达国家的贡献可谓"厥功至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活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日常浪费对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对我来说是触目惊心。比如室内空调能开低绝不开高,公共场所日夜灯火长明,出门能开车绝不坐公交,物理邮箱里每天都塞进大把广告……这其中的每一条,稍微做一点改进就不知道能节省多少能源,但他们压根就没有这个意识。
坦白讲,坐飞机晚上经过发达国家大城市上空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被那种灯火辉煌的城市奇观所震撼,由衷感叹着人类文明的某种伟大,但是,这特么是以浪费多少电为代价换来的奇观啊!而随着国力的赶英超美,我发现我们的大城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喜欢做这样灯火辉煌的面子工程,荷包鼓起来的人们也开始对种种不环保和铺张浪费的行为毫不敏感。但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本!
说这么多好像也只是放了一个屁,不知道能改变什么,能不能叫醒哪怕一个人。

 

 

【8】瓷蟹偷摸溜出海葵家[喵喵]~
摄影:Marek Koszorek

 

【9】「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超大城市极端暴雨的影响,结论表明暴雨的台站数在不断地增加,暴雨的面积范围在不断地扩展,小时降雨极强的暴雨点也在不断地扩大,降雨强度显著增加。

以上海和广州为例,研究组研究了中国沿海超大城市暴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上海……3 点变化:小时降雨量统计数据呈现出"雨岛"现象,无论是降雨强度还是频率,最大中心集中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向城区外不断地减少;最大、最强小时降雨发生时间不断前移,即由原来的深夜往前移到17 点到22点之间,换句话说,下班时间也是暴雨频发和最强暴雨发生的时间,由此又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挤现象;突发性降雨增多(即3 h之内突然发生,并且在3 h之内突然消失的降雨),基本上占了上海市的1/2,这就增加了天气预报的难度,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较强的降雨,目前的预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与上海相似,广州市的"热岛"效应十分明显。根据1976—2008年城市增温量统计数据,广州市最高增温将近0.67℃,即城市中心地区比周边地区的温度平均要高0.6℃,表明广州市的"热岛"强度在不断增加。统计广州市1961—2017年小时降雨量观测数据发现,与上海市相同,最大小时降雨强度随时间呈现增加的趋势,20 世纪70 年代,小时降雨强度大约为 70 mm,80 年代为 77 mm,到了90年代变为98 mm,而现在已经突破100 mm。

根据以上两个例子,不难发现气候变化、城市化和城市极端暴雨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上海市的温度变化和全球的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上海市的暴雨频率和全球的温度变化呈现出近于线性变化,城市"热岛"和"雨岛"相关度也较强,说明气候变暖影响大城市的降雨强度和频率,"热岛"效应加速城市上空水汽输送、对流旺盛,并向城市中心或热岛中心集中,导致城市极端暴雨的发生。总之,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之下,中国沿海超大型城市暴雨发生的频率、区域范围、日数和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丁一汇.气候变化与城市化效应对中国超大城市极端暴雨的影响[J].中国防汛抗旱,2018,28(02):1-2.

 

 

【10】阑夕 

重新梳理河南水灾在这24小时内的信息传递,确实也如洪流般跌宕起伏。
最开始只是降雨量颇大,省内不少城市开始积水,有本地电视台的主持人做节目,笑着说是在市内看海,车辆开过去都会激起浪花一朵朵。
在彼时的势态和语境里,这样的市井节目其实并不算错,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后面的暴雨会朝着最恶劣的方向一路滑落。
昨天下午不到傍晚时分,开始有零星的视频在微博上流传,部分街道上已有高至腰身的积水,且水势湍急,路人为了不被冲走,不得不抱住身边的树干和电线杆。
这个时候很多人依然觉得是极小的局部现象,甚至因为视频本身的即时性,大家在关切之余还嘻嘻哈哈的说咱们通讯设施的基建真不错,淹水归淹水,别人半个身子泡在水里仍然不忘拍短视频哈哈哈。
直到越来越多看上去非常不乐观的视频开始挤爆了时间线,爆发式的占领了微博、群、朋友圈,这才第一次让大多数人意识到好像不对劲,这场暴雨是不是太过了?
从傍晚开始,微博的暴雨互助话题开始急剧增长,令人揪心的视频也因为有了地理和时间的坐标而更加激起了共情感,尤其是在地铁车厢里浸泡着眼睁睁看着水位越来越高的那些视频,几乎把那种逼仄压到了屏幕之外的每个人心里。
所幸的是,因为救援力量的逐步投入,「好消息」开始和「坏消息」对冲,网民们越是持续关注越是感到无能为力的积郁有了缓解,由此萌生的希望,也大大的改变了此前的慌乱氛围。
事实上,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除非具有心理疾病,否则人类会本能的在悲观低落时制造乐观情绪,这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可以理解为被动技能。
所以我也看到了很有趣的事情,有人截了张图,说郑州酒店集体降价,大爱无疆,这个话题还短暂的上过热搜,但是后来证明呢,截图本身只是平台上的日常折扣价格,就是无论你什么时候点进去,酒店们都会在正价上划一个叉,然后在下面放一个更低的折扣价,那么多隶属于不同品牌的酒店,在没有统一部署安排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临时的做出同样的降价行为。
到了更晚一些的时间,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郑州有些酒店开始提价——这也是系统应激自动调整的——想订酒店的人发现事情并不像热搜里说的那么美好,又找到那条微博在评论里开骂说明明就没有降价你骗谁呢。
这里不是要讨论降价问题,而是这种在灾难期间为了感动而感动、乃至不惜制造感动的本能,是一类非常普遍的心理活动,在没有恶意、也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它更像是体现出了人民心中的某种求善欲。
难熬的夜晚过去之后,信息洪流开始减速,一些悬而未决的线索也有了结局,有让人欣喜的获救消息,也有地铁死亡12人的沉重新闻,我们看到了很多来自普通人的英雄壮举,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这次水患会酿成如此惨痛的后果,科技公司连夜开发系统捐赠物资驰援河南,以及更多的社会各界涌向中原之地的慰问,都让人从经历大灾的惶恐中稍微解脱了出来,为身处国族共同体中而感到心安。
今天正好也是721北京特大暴雨的9周年,在和极端气候共处的日子里,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近路可抄,哀悼逝者,然后加倍的把血的教训用在改进上面,我们都只能这么走下去,也必须这么走下去。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