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772】在过去一年多时间AI生产了超过150亿张图像

chuntian @ 2023年08月19日  浮世汇

【1】@切博士LIVE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院线电影逐渐dy化的问题,猜想估计大家之前是没怎么关注过网络电影。短视频对电影宣发的重要性,网络电影从几年前就验证过了,而且早就形成了一套可以反哺到创作端的方法论。整个的逻辑大概是这样:
网络电影,穷,成本低,没明星,受众集中在下沉市场,男性为主。等于说,院线电影所具有的大明星、强特效、高品质等等一切自带的宣发光环,网络电影都不具备。但网络电影作为互联网产品,观影模式与院线电影最大的不同是,用户可以随时退出、中断观影,而观影时长与收益直接相关。所有的这些,都倒逼网络电影创作者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剧情和画面上抓住用户的眼球,避免用户流失。
成本最低的吸睛大法是什么,那当然是一切与擦边有关的东西。加上早期监管比较宽松,所以1.0阶段的网络电影大概是什么格调可想而知。对于很多不了解网络电影后续发展的观众或者同行来说,这个"三俗"的印象标签到现在还持续存在。这个时期的网络电影宣发也相当鸡肋,本身成本就低,留给营销的预算更是可有可无,所以基本营销渠道就是常规门户网站通稿,好一点的片子发发GZ号。这些营销手段的导流能力几乎为零。
然后在网络电影发展的2.0阶段,过程中几个重要变化:1,成本提升(不过也就是平均制作成本由百万到一千万的提升,依然不及院线电影的零头),可以请到一些过气熟脸性价比明星,比如钱小豪、陈浩明、徐冬冬之类。这些明星在下沉领域可带量(比如短视频用户曾经很认钱小豪,因为钱小豪代表的是灵幻片,而这个题材一直是网络电影的长驻题材)。2,成本提升意味着营销预算增加,网络电影的发轫阶段(2019年始)刚好与dy、ks等短视频的兴起交轨,二者的主用户同样都集中在下沉城市。这个时候不管是平台、网络电影主创还是宣发团队发现,网络电影中的一些猎奇卡段子或者经典港片角色演员的脸面,在短视频渠道非常受欢迎。而短视频对站内长片的导流能力远远高于通稿和GZ号。3,平台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尺度缩水,纯擦边不行,倒逼主创好好打磨故事本身,因此剧本的重要性提升。
其实网络电影比院线电影更好检验短视频导流的效果。因为每个视频网站都有站内热搜,因此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宣发的铁律:但凡在短视频渠道成为热点话题的明星、节目或者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会登陆到长视频网站的站内热搜。站内热搜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在外渠获知了项目信息因此来站内搜索,单从影视作品来说,像《李焕英》《唐探》这种现象级且处于黄金宣传期的项目,同时登上视频网站热搜毫不例外。甚至如果你长期关注视频网站的热搜榜单,你会发现林正英和周星驰也是站内热搜常客。因为他们的作品不论是在短视频还是长视频领域,都是跨越了时效性的长期流行体。但是我想说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籍籍无名的网络电影,不是李焕英不是陈思诚不是周星驰的不起眼的网络电影,只要它在短视频丢出的视频物料获得百万高赞爆款,它也可以拥有同等地进入长视频站内热搜的机会,甚至可以登顶。这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主创们开始研究短视频高赞视频和网络电影爆款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粗暴来总结就是:短视频话题播放量与网络电影票房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那它迅速带给创作者的启示是:什么样的短视频容易高赞、转化率高,我就制作什么样的长视频网络电影。所以说句比较好笑但意味深长的话,如果资本等于爹的话,拼爹拼不过院线电影的屌丝网络电影,不得不拿出更多研究姿态来研究自己的内容生存之道。那么显然,如果你不懂短视频底层逻辑,那你的电影就卖不了钱。一个不懂短视频营销的网络电影创作者那就不是一个好生意人。
于是回到这个问题:什么样的素材会在短视频爆掉然后导流到长视频来呢?这当然还得跟网络电影本身的发展轨迹结合:在经历了1.0阶段的擦边镜头和2.0阶段的熟脸角色演员之后,频繁的同质内容投喂不管是短视频用户还是长视频用户都会审美疲劳,与此同时短视频也开始面临监管造成的限流问题。那么内外交困,促成了网络电影3.0阶段的到来——回到内容本身,拼剧情拼话题拼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3.0时代的网络电影以及同时期对应的短视频高赞视频,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因果报应、万物有灵、人性贪婪、童年阴影、手撕渣男、惩恶解气等叙事本文和情绪模式的视频卡段。KOL通常从影片中挑选素材,通过二次剪辑创作去博高赞方向,这些甚至都可以跟大明星大特效无关。当然很多情况下,误打误撞的概率比较高。通常先有个样本在先,意外在短视频大爆,引来创作者进行样本分析,进而形成指导后续创作的方法论,也间接导致网络电影选题和文本的同质化现象。当然也有少数前瞻性的创作者,会根据时下短视频的情绪趋势反哺到剧本优化中,这个创作会精细化到角色的行动名场面和台词金句,更有经验的策划或制片人会与导演沟通分镜,以确保后续短视频营销的时候镜头打点更准。
网络电影用户主体是男性,爆款作品中男性向作品几乎占了80%。但过去几年间,网络电影曾经有几部女性向作品呈现出黑马表现,有一部叫《海大鱼》的女性古装奇幻爱情片,票房竟然卖到4000万+(在网络电影里属于接近票房天花板的位置),还有一部成本仅几百万的相似题材影片《龙无目》,卖到2000万+。两部影片都在短视频出现现象级高赞视频,反向刺激行业开始思考储备女性向作品。这恰恰从侧面说明了短视频效应对内容品类布局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候回到院线电影。年度票房前5的电影,dy话题播放量单片均在100亿以上,其中《消失的他》已经达到140亿。刚上映不久就挺进年度前十、势头生猛的《孤注一掷》,dy话题播放已130亿以上,以王传君饰演的诈骗头目为主的几条关于诈骗剧情的卡段,均赞可以达到500万+。院线电影宣发越来越由单纯依赖明星物料和to b思维的行业营销,转向以"话题"和"情绪"为核心的短视频传播和二次创作。这不仅是宣发思维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内容层面的思考,当然这个思考同样令很多人警惕——就像,网络电影无论怎么出爆款,在行业内部始终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下里巴人。《消失的她》越大卖,业内讨伐陈思诚"鸡贼"的言论就越多。"质疑陈思诚,理解陈思诚,成为陈思诚"的说法本质也在于此——一部院线电影在短视频大火的背后一定是有强烈的社会话题和大众情绪为支撑,那么资本掌握了这套逻辑,有意地将互联网思维浇筑到院线电影的选题策划和文本创作中,以获得更多的下沉和票房。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还有一个更引人深思的细节——看看今年从春节档到暑期档几个主力片背后的投资公司,dy赫然在列。也许在未来你会看到更多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强类型片在短视频获得流量推助,而与此同时,这些虚构作品同真实发生的社会新闻夹杂在一起,在用户的点赞分享评论和大算法的分发里,熬制出一番又一番浓烈的大众情绪——恐惧、猎奇、感动、仇恨等等。到最后,到底是谁在制造谁,谁在成就谁,是电影来源于现实,还是现实比电影更狗血,还重要吗?



【2】财小僧 

如果抹黑唱衰就能使一个国家走向崩溃,那美帝不知道得崩多少次了;如果靠粉饰唱赞歌能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曹县早就宇宙第一了。


【3】阑夕 

腾讯Q2财报,利润增速是营收增速的3倍,然后员工数量同比少了快1万人,可以说是裁员裁出来的利差


【4】牛津-小裁缝 

#研究生学制延长已成趋势#延长学制已经成了优化就业数据的工具🧰。

最早的经济危机是商品危机比如倒牛奶、往海里扔橘子(在巴西发生过的),后来随着存储条件、物流交通运输和国内外贸易发展,这种现象变少。本质上是通过空间拓展了商品的销售市场;之后是资本危机,1970年代之后,通过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了资本的空间修复。通过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东南亚和中国大陆,来提高资本套利的水平。中国现在有房地产危机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房地产危机是因为超前的房地产供给与普通人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但是房地产是不动产,虽然不会像牛奶和橘子那样有保质期,但是房子是不能空间修复的。比如三四线卖不出的房子不可能运到北京上海甚至伦敦纽约去卖掉而获得现金流。

高校毕业生和前面所有的都不同,他们既是劳动力又是商品,同时是社会关系的生产者和调解者,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过剩危机只能通过:1. 时间上通过产业增长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吸纳更多就业实现;2. 空间上劳动力转移实现。转移到哪里去呢?美国西欧?非洲?拉美?其它一带一路国家? 所以相对来讲,第一点是靠谱的。稳经济、扩大就业市场规模是有必要的。教育部的这种做法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但从老师和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


【5】@长老财经 

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需求,还有家长管束孩子的需求。就像现在放暑假,孩子天天就抱着手机玩。没空带孩子的家长太多了,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你能不给他手机么?否则你知道孩子是否安全么?即使家长带孩子在身边,现在的做作业、交作业、看视频作业,到处都用手机。你还是得给孩子手机。结果,小孩子自制力差,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就被他看手机给浪费了。所以,家长看着也真是焦虑。这也是部分家长给孩子报班的重要原因。报班,不一定是要把成绩提高多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不要玩物丧志、虚度光阴。我这一天也是气的肝疼,你还能怎么办呢?



【6】互联网的那点事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AI生产了超过150亿张图像,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150年间人类拍摄的所有照片数量[苦涩]

→自去年以来,使用文本转图像算法创建了超过 150 亿张图像。客观地说,从 1826 年拍摄第一张照片到 1975 年,摄影师花了 150 年的时间才达到 150 亿张大关。

→DALLE-2 推出以来,人们平均每天创建 3400 万张图像。

→增长最快的产品是 Adobe Firefly,自推出以来仅三个月内就创建了 10 亿张图像。

→Midjourney 拥有 1500 万用户,是公开统计的所有图像生成平台中最大的用户群。

→大约 80% 的图像(即 125.9 亿张)是使用基于开源 Stable Diffusion 的模型、服务、平台和应用程序创建的。

 


【7】@陈先抑 

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还是很有乐子:拿国内公映版删减16mm拷贝,扫4K已经多余,还是AI磨皮,要继续这样搞的还有上百部(据说全是拷贝一部底片都没有,只能庆幸好在底片没沦落到他们手里),所以抖音拨款数目?
然后修复对比图果然又是拿没解cineon的源文件对比🚬就相当于说对log或者raw文件叫"未修复",那是谁的信息量更多啊?该被修复的是谁啊?



【8】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大卫·西蒙在《凶年》的后记里说,水库山天使案一直未破,这一度让他非常害怕,因为这个案件是全书的线索,它之未破意味着这本书没有高潮,"结尾也将是开放的、虚无的、有瑕疵的",但最终他觉得这样的结局更好,因为"这就是真实,这就是世界运转的方式,或者说它停止运转的方式"。而这就是记者和作家的工作,不是寻找高潮,而是接受真实。

大卫·西蒙为《凶年》的采访,在巴尔的摩警局待了整整一年,书出来后没上过任何畅销书榜,《纽约时报》也不愿意发书评,说这本书太地方性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它被拍成了美剧,由此改变大卫·西蒙和这本书的命运。但这次读完这本厚得要死的书,感觉到的不是它的成功,而是一种永恒感,快三十年前的书了,还是新闻采访,你读的时候完全忽视了时间。大卫·西蒙做了扎实、古典、和任何热点毫无关系的工作,他写人,写人的境况,写那些不会被意识形态操纵和翻云覆雨的东西,他不把判断置于叙述之前(书里他坦承一些警探可能是种族主义者,还有一些恐同)。想到在纽约的时候我们和一个学者聊天,说到阿伦特,他很不屑地说:"阿伦特啊,你们怎么还在读她的书,她早就过时了。"当时不好意思说,现在完全想明白了,总是想着什么东西过时了的人,自己过时得最快。


【9】"这是最好的结果。"


【10】@成都冯川:公园里那家小卖店关门倒闭了。几年前,"爱国主义"如火如荼时,它打出过一条标语:外国人来本店,加价100%。

洛之秋:其实最悲凉的真相是,这家小卖店的倒闭,和外国人来不来还真的没一毛钱关系。



【11】@Pendlers 

希望父母们能知道:
小孩「报喜不报忧」不一定是因为他成熟。
而是他觉得,无法跟你分享负面情绪或者很久以前他分享过,但被你否定了。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