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眼镜大战升级:巨头进场,小团队悬了?
百镜大战再次升级,近期,小米、华为、阿里、字节等大厂纷纷加速布局。 3 月 24 日,小米通过旗下品牌米家发布了一款 AI 音频眼镜 ——MIJIA 智能音频眼镜 2,售价 1199 元。 它背后还藏着一个大招。有科技博主透露,MIJIA 智能音频眼镜 2 只是预热,真正的「小米眼镜」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露面,具备双芯片和摄像头,集成 AR 导航、实时翻译、智能识物、一键变色等功能。 紧接着,4 月 16 日,华为发布了其最新的 AI 眼镜产品 —— 华为智能眼镜 2 钛空圆框光学镜,为一款智能音频眼镜,不支持拍照和画面显示,售价 2299 元。 研究机构维深信息 Wellsenn XR 透露,一直为 AI 眼镜创业团队提供 AI 大模型支持的阿里,也要做 AI 智能眼镜,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旗下的天猫精灵团队负责,同样是双芯片,并分为 AI 眼镜(不带显示画面)、AI+AR 眼镜(带显示画面)两个版本,首款产品预计今年底发布。 字节跳动则从去年就开始研发 AI 眼镜项目,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最近字节已经开始与供应链进行沟通,商讨产品功能、规格、成本和上市计划。 2024 下半年 AI 眼镜爆火,热闹程度已经被称为 "百镜大战",不过主要是 AR 类创业团队主导,且迟迟未能出现现象级产品。目前最受关注的 AI 眼镜,还是国外由 Meta 和百年眼镜老店雷朋联合推出的 Ray-Ban Meta 。 如今随着国内大厂的强势入场,百镜大战正变得愈发激烈。面对大厂的技术和资源碾压,留给创业团队的机会还剩多少?
两大阵营 PK,大厂 AI 眼镜排第几?
我们还是先简单回顾下市面上 AI 眼镜的四大类型:音频 + AI 眼镜、音频 + 拍照 + AI 眼镜、音频 + AR+AI 眼镜,音频 + 拍照 + AR+AI 眼镜。 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有着明显的节点。 2024 上半年,国内市场几乎只有 AI 音频眼镜,且属于互联网大厂、消费电子大厂的 "手机配件" 赛道。直到下半年,随着 Ray-Ban Meta 眼镜爆火,音频 + 拍照 + AI 眼镜、音频 + 拍照 + AR+AI 眼镜才在国内迅速兴起,以 "AR 四小龙(雷鸟创新、XREAL、Rokid、影目科技)" 为代表的创业团队率先发布产品。阿里、字节、小米等大厂则是在今年才宣布要做功能更多的 AI 眼镜。 目前两类玩家的 AI 眼镜路线完全不同:大多数创业团队几乎仅考虑单一路线(音频 + 拍照 + AR+AI),而大厂选择多条腿走路,四种路线均有。 综合从业者的说法,音频 + 拍照 + AR+AI 眼镜虽然技术难度最高,但功能最全、受欢迎度最高,是大厂优先级最高的方向。但大厂对这类产品还处于 "保密" 状态。字节、阿里的计划是 "被动曝光",而华为、小米(旗下生态链米家、界环)目前仅发售了功能最简单的 AI 音频眼镜。 如此看来,大厂和创业团队之间的竞争必不可少。 据披露的最新信息来看,这些 AI 眼镜呈现出以下特点: 重量上,四类 AI 眼镜路线中,功能最复杂的(音频 + 拍照 + AR+AI)眼镜最重,一般在 50g 左右,最高可达 85g。最轻的是 AI 音频眼镜,接近普通眼镜的 15-30 克。 由于功能多的 AI 眼镜要加入摄像头、显示模组等硬件,这也让 "减重" 成为厂商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虽然各家找了不少解决方案,比如 Rokid 将左右镜片各安装一个光机的双光机方案,精简为鼻梁中间单光机双镜片显示方案,但业内人士坦言,AI 眼镜尚未达到普通眼镜的佩戴舒适度。 价格上,AI 眼镜整体浮动价格较大,从 1000 元到上万元不等,这既与功能复杂度有关,也和品牌挂钩。 功能越多,价格越高。而在同一路线下的 AI 眼镜,不同品牌也有明显价格差,比如同为支持拍照 + 显示的 AI 眼镜,Rokid glasses 售价为 2499 元,雷鸟的 X3Pro 超过 1 万。两者在技术上也存在明显区别。雷鸟用的是全彩光波导显示技术,Rokid 为 BirdBath 方案,透光率相对较低。 大厂则没有披露这一路线的 AI 眼镜价格,但从已经发布的音频 + 拍照 + AI 眼镜来看,没显露出明显价格优势,比如百度的小度 AI 智能眼镜价格便高于闪极拍拍镜。 AI 技术上,大厂主要用自家的自研大模型,创业团队大部分接入的是外部大模型,并集中为通义千问。因此从业者觉得,从交互效果来看,大厂和创业团队的 AI 眼镜不会存在太大区别。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动作慢了一步的大厂还处在布局阶段,没有和创业团队的 AI 眼镜形成明显差异化。这场关乎未来人机交互入口的争夺战,才刚刚进入精彩阶段。
大厂入局,创业团队慌了
虽然创业团队对 AI 眼镜的嗅觉更为灵敏,早于大厂半年便开始行动,且很多公司具备 AR 背景,但不止一位从业者认为,大厂入局 AI 眼镜赛道,留给创业团队的时间很紧迫了。 从 AI 眼镜的构造上看,创业团队在软硬件层面都不具备优势。 AI 眼镜的主要硬件构成为:麦克风阵列 + 骨传导耳机 + 摄像头 + 电池,以及芯片、主板等元器件。 这些硬件的集成不仅带来重量挑战,更严峻的是续航问题 —— 拍照和显示功能让多数产品难以突破使用时长瓶颈。以 Ray-Ban Meta 为例,开启摄像头时只能使用半小时,实用性大打折扣。 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时,大厂展现出明显优势。 据报道,小米 AI 智能眼镜或采用高通 AR1 + 恒玄 2700 的双芯片方案,复杂场景用高通 AR1,像听歌这样的简单场景,使用恒玄 2700 芯片。 两大芯片分工合作从而降低 AI 眼镜的功耗、提高续航能力。有媒体爆料,阿里的 AI 眼镜也将采用高通 AR1 + 恒玄 BES2800 的双芯片架构。 之所以大厂能普遍采用双芯片,是因为背后强大的资金支持。一位从业者表示,国内很多 AI 眼镜厂商采取的是单芯片,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双芯片集成难度很大,高通 AR1 芯片授权门槛偏也比较高,中小厂较难获得。 软件上的较量更为残酷。AI 眼镜软件能力的高低主要在于,能否顺畅调用手机里的各类 APP,这一方面依赖大模型能力,另一方面与 AI 眼镜具备的手机权限多少有关。
部分从业者认为,创业团队多采用大厂大模型,因此可能会形成竞争。不过也有人觉得,大厂只能用自家大模型,而创业团队可以调用各个大厂的大模型,也不失为一种优势。 比起大模型,从业者更看好大厂的原因在于生态联动。 从业者小明表示,很多 AR 公司与手机厂商合作开发 AI 眼镜,但一般情况下拿不到手机系统权限,导致眼镜使用功能有限。而小米自己做 AI 眼镜,可以获取小米手机底层的系统权限,轻松用眼镜连接手机里的日历、相册、设置等系统应用。 从业者 XR VISION 觉得小米、华为、OV 等手机大厂做 AI 眼镜更具优势。而字节和阿里做 AI 眼镜的优势在于,可以和自家 APP 打通。此次阿里布局 AI 眼镜派出了天猫团队,小明猜测,很可能是想让 AI 眼镜打通天猫精灵硬件。 在品牌信赖度和销售渠道上,大厂也占据着优势。 从业者阿程表示,AI 眼镜作为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具有购买门槛,因此线下体验尤为重要。"大多数用户只有在体验过 AI 眼镜后,才会决定要不要买,就像手机一样。" 但大部分创业团队都采用线上发售,尚未铺设线下体验店。 过去半年以来,创业公司推出的 AI 眼镜要么是仅发布不发售,要么是发售后就出现了品控问题,进一步推高了消费者对大厂 AI 眼镜的期待。 投资人对此趋势已有预判,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直言,"大厂入局 AI 眼镜,基本宣布在 2024 年便很早入局的一些创业公司歇菜"。他表示,"AI 眼镜和大模型性质相同,当创业公司没有拿到足够长的时间窗口期,技术和产品也没有拉开差距。掌握更多资金和技术的大厂一旦行动,就没有创业公司什么机会了。不过以雷鸟为代表的 AR 四小龙,这类具备一定差异化定位和实力的创业公司,还有机会打一下。" 某 AI 眼镜明星创业团队的资深从业者也承认,创业团队虽快大厂一步布局 AI 眼镜,但这半年来没有明显的技术迭代,大厂现在做完全赶得上。
大厂做 AI 眼镜,还要过两关
不过,即便强如大厂,想在 AI 眼镜市场一家独大也没有那么容易,还需要过两道大关。 第一关是突破技术瓶颈。"质量、续航、算力" 构成的不可能三角,仍是行业通病,大厂需要慢慢找到解决方案。小明表示,究竟小米、阿里押住的双芯片能否真正能解决这一难题,得等产品露面后才能见分晓。 另一关是前景问题。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他们不清楚 AI 眼镜的真实市场有多大,虽然产品看起来很炫酷,但用户接受度不好说。 目前全球唯一称得上成功的案例只有 Ray-Ban Meta,但其销量主要靠雷朋的品牌积淀,走的是相对简单的音频 + 拍照 + AI 路线。其他路线中,AI 音频眼镜热度销量一般,被消费者认为和耳机功能差不多;最热的音频 + 拍照 + AR+AI 眼镜,虽然只比 Ray-Ban Meta 多了 AR 显示功能,但价格、重量和续航都会受到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有待验证。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源于社会接受度,如今 AI 眼镜使用的摄像头也陷入了巨大争议中。阿程表示,自己佩戴某品牌的 AI 眼镜去日本旅游,本想用下翻译功能,但受限于文化影响,当地人非常注重隐私保护,根本用不了。"日本相关隐私保护法禁止未经许可的拍摄和监控行为,而在很多人看来,带摄像头的 AI 眼镜,偷拍的可能性很强。" 也有人用 Ray-Ban Meta 在公众场合拍照,然后再利用人脸识别、公共信息库等技术,快速查找到了被拍人的住址和号码。虽然在整个 "泄露隐私" 的过程中,AI 眼镜的摄像头只起到了拍照功能,原则上手机摄像头也能做到,但因为长得极其接近于墨镜,使得偷拍变得更加容易。厂商配备的指示灯和快门声等提示功能,在明亮或者嘈杂的公众场合,起到的效果也比较有限。
"拍照翻译功能用起来也很麻烦,目前所有的 AI 眼镜都需要先拍再进行翻译,如果无法做到实时,用手机翻译不更方便快捷?" 阿程表示。 综合来看,目前 AI 眼镜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比如旅行拍照、演讲题词,但阿程认为,"普通人公开演讲的频次很低,如果把 AI 眼镜当成出游必备,它的竞品就不是手机而是大疆这类电子产品,市场有限的同时,性能也很难超越后者。" 他指出,智能眼镜必须取代手机 70% 的功能才能成为一款普适性产品,而这都需要借助摄像头完成。 王晟预测,到今年年底,国内 AI 眼镜总出货量达到四五百万台,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数字了。 这也让厂商们不敢 All in。AR 眼镜厂商的 AI 眼镜大多 "发布未发售",大厂的多条 AI 眼镜路线主要目的是找增量,本质上都是在为未来可能的爆发积累技术筹码。 行业未来形态仍充满变数:是发展成类似于手机的普适性产品,还是眼镜类时尚单品,又或者是针对特定场景的工具,目前大家也没有结论。 所以也有从业者乐观估计,大厂入局 AI 眼镜市场,会迅速对创业团队形成全方位碾压,但创业团队可以通过差异化打法,争取生存空间。 影目科技创始人兼 CEO 杨龙昇近期对媒体表示,他们认为 AI 眼镜是一个时尚单品,会催生很多新的品牌,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适应人群。比如瞄准 25-35 的新中产人群,这类消费者对华为、小米没有那么强的归属感。这种细分策略,或许能为创业公司撕开裂缝。 而王晟曾在去年 AI 眼镜刚火时预测,2024 上半年主要是创业团队入局,它们下半年便陆续发布产品,大厂加入这一赛道则集中在 2024 年下半年到现在。各家产品在今年将迎来集中爆发,如今一步步成真。现在他判断,随着今年下半年各家 AI 眼镜陆续发售,最快到今年年底,这个市场会慢慢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