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奖励人生
在生活了近五十年之后,我有个私人感受,也不知道对不对,那就是在东亚社会里普遍存在着的是一种无奖励人生。 期待很高,要求很多,标准苛刻,判定严厉,然后做到了也没有什么奖励,更不用说阶段性达成会有什么奖励。因为一旦你做到了,只能说明期待正确,要求正确,标准正确,判定正确,一切都只是证明了他人的正确性,至于说你?你正确地执行了它们,仅此而已,还想要什么奖励。 这是底色,表面当然也会刷一层糖霜,比如说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宝宝真棒」。讨厌的理由之一是虚伪,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通常是无关痛痒的屁事,但是用了最为夸张的表达,这就导致话语失去了力量,谁都能觉察后面的敷衍和言不由衷。而等到真正需要赞扬的时候,真正需要听到从内心发出的声音时,已经没有言辞可以承载。 讨厌的理由之二是这句话并不真的指向「宝宝」,它大多只会出现在自我满足的时刻,也就是「宝宝」听自己话的时候。那么说这话的人就是马语者,狗语者,不会是猫语者,这些话只和驯服、控制有关,和赞美鼓励无关。猫是一种独立自全的动物,你和他们说什么都没有用,他们要做什么全凭自己的心意。所以,虐猫的人总是很多。 既然是在过无奖励的人生,那么人也就迟早会认识到关于话语,关于期待,关于各种羁绊的真相:和自己无关。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听不听是另外一件事。你爱怎么期待就怎么期待,我怎么去做是我自己的事。至于说先天的羁绊,每一根线都需要认真审视,在后天重新依照自己的心意慢慢建立。 这是因为唯一可以发放奖励的人就是自己。所有人可能都有过一种相同的经历:当你心满意足达成某个私人目标的时候,发现并没有什么人可以去分享。不分享的理由可能是他人无法理解你在做什么,也可能是你预判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不会是肯定和赞美,更多的是质疑和反问。所以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你紧闭着嘴,满心欢喜地沉默着,幸福的电流在身上麻酥酥地来来去去流转不停。 对自己发放奖励的前提是你知道你在过无奖励人生,你清楚你人生中的大量任务都是别人下达,你明白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各种各样的目光构成一张罗网,而你自己在知晓这一切之后觉得还是满足自己更为重要一些。这件事情很紧迫,因为你得先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旦你想明白之后,你才可能用从容的态度去面对那些外来的任务,他人的期待,还有人群理所当然认定的生活模式。对于你自己,也才有可能驱散因此而来心理上的沉重罪恶感和恐慌感 — 因为你让他人的期待落空,因为你行的路可能和人流的方向不同,因为你意识到自己突然落单,周围空无一人。 你从周围空无一人出发,倒回去重新看待一切,人世就会翻转过来,你会看到从出生到现在,你所获得的所有奖励,真实的奖励,不是「你真棒」那一种。什么人,什么事,曾经给过自己奖励,它们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这时候你决定要和它们建立起联系,那就会是真实的联系。因为这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也是过去你验证过的结果。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它们数量稀少。这同样也是一种真相:其实你不需要有那么多人和事围绕着自己,也不需要去围绕着那么多人和事转,支撑自己人生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几项。重点从来不是数量,也不是繁忙,而是有效和真实。许多人终生保持自己的忙碌和身边的热闹,那是因为他的人生里无法和自己单独待在一起,哪怕是一小会儿,所以他会躲进忙碌里,躲进热闹里。 习惯于无奖励的人生,然后就要习惯于自己给自己颁奖。这件事容易得很,快乐得很。要么你从未给自己颁过奖,过着干燥的人生。要么你试着给自己颁发一个小奖,试着从正面肯定一回自己,然后这件事就会越来越顺手,人也就会越来越快乐。等别人颁奖意味着要和他人比较,要论高低输赢,自己给自己颁奖意味着没有第二个人,你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相比就可以。而这种比较的神奇之处在于,你不单可以通过它发现自己在持续前进,你还可以通过它不偏不倚认识真实的自己,无需他人的评价,你自己就是知道。 就像是王小波《一头特立独行的猪》里的那头猪,就像是沈从文《无从驯服的斑马》里的那匹斑马。 来源:槽边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