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人一到中年,就忽然热衷于炒股了呢

faker @ 2025年05月08日 财经

一、兴趣鄙视链

以前的一个同事,十年不联系,忽然问了我一堆股票的问题,记得他以前爱好广泛,但没有炒股这一项。

这样的事,近一年多次发生,共性是,男性,超过 35 岁,以前没有炒股经历。好像在反复提醒我,不但自己老了,自己那些曾经年轻的同事,也人到中年了。

兴趣爱好也是有鄙视链的:小众爱好鄙视大众爱好,花钱多的爱好鄙视花钱少的,花钱少的又鄙视以赚钱为目的的,消耗时间多的鄙视不怎么花时间的。还有一条,年轻人的爱好鄙视中年人的爱好,所以炒股一直处于兴趣鄙视链的下游,并不是炒股本身有多么 low,而是年轻人总是害怕自己有一天变成自己曾经鄙视过的样子。

我忽然想到聊一聊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男人一到中年,就忽然热衷起炒股来了呢?

二、解谜与社交话题

首先给标题的 "炒股" 作一个严谨的定义,主要是跟投资理财区分开来。

投资理财的对象主要是各种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很少有交易性的操作,一周难得看一次净值,一个月难得关注一回市场行情,就算配置了少量股票类资产,也主要是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也主要是投场外的,没有在证券公司开过股票账户,或者有股票账户但很少操作,账号密码都忘了。

人们把 "炒股" 看成兴趣爱好,区别于纯粹的投资理财,这是有道理的。就像钓鱼的人不是为了吃鱼,炒股更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能带来刺激感和参与市场的满足感。

当然,赚钱仍然是 "炒股" 的第一目的,可一位过去十多年对炒股无感的中年男性,忽然喜欢上了炒股,其中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原因。

炒股是当前中国少数的 "合法赌博",股市的涨跌可以带来多巴胺分泌,尤其是短线交易者,"低买高卖" 带来的即时反馈,是赌博的最佳代替品。

价值投资者其实也有很多 "赌" 的成分,从众多公司财报中寻找潜在的大牛股,被称为 "翻石头",正是因为找到牛股的概率很低,有一些特点但又不会 100% 的准确,每一个都不一样。

所以对投资者而言,每一季的财报更类似于一个解谜游戏,加仓减仓更像是一个策略游戏,都为了满足智力挑战的需求。

人到中年,除了炒股,还能上哪里去找这种随时可以开始的 "挑战" 呢?

另一方面,炒股也不仅仅是爱好,还是一项有很强社交属性的活动。

中年人的朋友聚会或商务伙伴圈中,话题 "含钱量" 比年轻人的圈子高很多倍,热门股和宏观财经事件会成为共同话题,你不懂就很容易被 "排除在外";交换 "看好的股票" 可以增强社交参与感,提供 "内幕信息" 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价值,而精于炒股者(其实大部分只是个人吹嘘),有助于在圈子内打造成功的个人形象。

A 股的 "赌博替代品" 的作用,算是中国特色,但炒股的社交作用是全球共性的。美国中产男性聚会时,股票也是常见的话题。聊自己持有的热门的大公司股票,可交流的话题更多,聊持有科技属性的股票,可以让自己的形象更年轻更潮流。同样,美国 20 多岁的年轻人聚会,就算是投资的人也会避免聊股票,这会让他们显得 "装成熟" 或 "炫耀"。

所以,人到中年开始炒股,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而在兴趣爱好和社交话题之外,炒股在中国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三、重燃激情

炒股跟中国 "勤劳致富" 的主流价值观有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感赋予炒股一种文化符号,让参与者都在有意无意中,追求或者愿意被贴上某些标签,把炒股作为对抗现实、满足幻想的利器。

而炒股这个文化符号,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又有很大差异。

老年人炒股,主要是对抗退休后的无聊,通过盯盘、了解财经新闻、资产增值,来证明自己仍然有能力完成高难度的智力活动。

年轻人炒股,往往被赋予 "阶层跃迁" 的浪漫想象,媒体也热衷于渲染 "草根通过股市逆袭" 的案例,所以他们的投资更偏短线投机。

中年人就比较复杂了,既不像老年人那样有大把的闲余时间,也不会像年轻人那样沉溺于 "一夜暴富式的屌丝逆袭",但也可以说,中年人也同时在实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炒股的 "文化符号"。

许多中年人在事业上已进入稳定期,晋升空间有限,进入 "类老年人状态"。危机在于人生价值感和目标感的丧失,炒股成为他们寻找新的人生挑战。虽然没有老年人那么空,但工作熟练后,实际上拥有的可支配时间也不少,也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股票的研究与操盘。

有一部讲 "中年危机" 的电影《美国丽人》,当人到中年的男主人公在拉拉队的人群中看到了女儿的同学,他死气沉沉的心境立刻燃起了年轻鲜活的气息。其实大部分 35~45 岁的中年人(即 80 后),心理上其实还处于年轻状态,并不真的认为自己是中年人,反而容易在某些契机下,重燃年轻时的激情与梦想。

有一项对 2021 年 "游戏驿站" 股票炒作事件参与者的调查,发现 35 至 55 岁的中年投资者扮演了关键角色。在 2021 年 1 月,该年龄段持有 GameStop 股票的投资者数量增长了 215%,而 35 岁以下的投资者仅增长了 142%。

许多参与者将此次行动视为对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抗议,约 58% 的美国成年人认为华尔街投资者享有比个人投资者更多的特权,这种推翻现有金融体系的诉求,让此次炒作事件带有某些理想主义的色彩。

从财富的角度,如果家庭税后年收入 30 万左右,拥有 300 万的金融资产,只需要 10% 的年化收益,就可以让资产性收入超过工资性收入。虽然长期 10% 的收益率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来说很难,但很多人在媒体刻意渲染和身边幸存者偏差案例的双重影响下,总觉得炒股很容易成为财务自由的捷径,让自己早日实现退休,脱离打工人的 "苦海"。

再加上投资活动的门槛低,进阶难度大,既可以是专业人士在掌握了大量信息,反复权衡后的系统性决策,也可以是业余人士听信了朋友的小道信息后贸然全仓买入。更讽刺的是,单次投资的结果有偶尔性,也可能前者亏了,后者反而赚了。

炒股作为对 "勤劳致富" 的主流思想的叛逆,为中年人提供了一种重新证明自我价值的机会 —— 还有比炒股更容易让人产生 "我原来是一个被埋没的天才" 的幻觉吗?

四、经历不等于经验

但幻觉终究是幻觉。

兴趣更容易发展成专业,但并不代表可以做到专业,跟从事这项活动的时间也不成正比。很多老股民炒了一辈子股,仍然是个经历丰富的 "亏货"—— 为什么我说是经历而不是经验呢?

有很多兴趣爱好都是 "经历多了自然变得专业",但它们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失败必须是可观察、可重复、可控制的,就像工厂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必须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字。

就像有一些老臭棋篓子,他们对下棋非常热爱,坚持下臭棋几十年,但每每败在一个经过几个月正规专业培训的小孩子手下。因为培训班的教练会把下棋中的一些环节拆出来,做棋型和招式的训练,只要小孩子下错了,立刻就失败了,再通过反馈修正。

这正是从兴趣到专业的必经之路,非常可惜,投资没有这样的训练。投资的特点是,赚了钱常常不知道是怎么赚的,亏钱也不知道是怎么亏的。投资者总结的那些经验,绝大部分没有可重复性,根本不是什么规律,无法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也无法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当然只能叫 "经历"。

特别是价值投资。

芒格说,"40 岁前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这也是很多中年人觉得自己 "又行了" 的原因之一。

但芒格说的 40 岁,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芒格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 40 岁之后,才可能对公司的商业价值建立真正的理解,更可能采取长期持有策略。

但大部分中年人只是精通自己专业的那一部分,只是相对更了解某一个行业,对企业经营都是一知半解。像商业模式,战略决策、竞争策略这种更高层级的知识经验,除非做到大公司的高层,否则,不说跟职场新人没有两样,至少远远达不到理解公司价值的程度。

芒格的另一层意思是人生阅历,中年人更能通过价值投资对人性的考验。

这一层意思也有前提,如果你是从年轻时就开始炒股,尝试过各种投资方法,从看图看指标,到抢板抓热点。最后到 40 岁,你终于 "悟" 了,回归到了公司商业价值之上,这是芒格的意思。但对于一个忽然喜欢炒股的中年人而言,上面所有的坑,还是要全部踩一遍,才能理解价值投资,再快也得 10 年吧。

炒股并不是一个适合大部分人的活动,跟年龄无关。所有追求超过 10% 的收益率的投资活动(低了就是理财),30% 来源于学习,70% 来源于天赋,更类似于艺术创作,无法总结经验,没有绝对因果关系,只能找概率的相关性。

五、迅速失败是一件好事

从行为经济学看,人类决策很少完全理性。炒股兼具投资、娱乐、社交、心理补偿等多重属性,相比实业创业,炒股门槛更低,却能提供类似的参与感和话题性,成为中年人低成本 "自我救赎" 的不二之选。

但中年人炒股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而且投入金额高,"交学费" 也比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多。

所幸,投资相比其他兴趣爱好,也有一个好处 —— 能够 "迅速失败"。

A 股历史上开过户的个人投资者有 2.2 亿,但现在还有股票的只有 5000 万,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因为亏损而退出市场,如果他们强行留在股市,只会亏掉更多的钱,以至于毁掉自己的人生 —— 这就是股市的保护机制的启动。

你可以不服气,说 XXX 炒股发了大财,对,那正好说明这个淘汰机制的驱动力 —— 让更有天赋的人留下来,"给" 他们更多的钱,让这个 "猎杀场" 更加残酷,让淘汰赛更高效。

相比大部分兴趣爱好,要用十几年时间证明自己毫无天赋,炒股失败真是上天的仁慈,虽然浪费钱,但节省生命。

所以,大部分中年人可以重燃暴富梦想,但折腾一圈,赚赚亏亏后,还是应该回归现实,回到以财富保值增值为目标的 "投资理财" 上。用目标合理、风险可控、攻守平衡的大类资产配置来构建自己下半生踏实的生活,才是股市对于大部分人的真正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