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责任心在持续下降?
@阑夕:FT 发了一篇爆款社论,官网和社媒的评论区都爆了,我粗略看了一下,强烈赞同和完全反对的差不多五五开,足见争议之大。 这篇社论的标题是「年轻人的责任心在持续下降」,基于一项长期统计数据的发散,我翻译过来,看看你们如何评价。 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哪些?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甚至是父母是否有钱。但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人格。 事实上,很多研究都发现,像是责任心 —— 可靠、自律的品质,以及稳定的情绪 —— 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社交关系和个人寿命之间的关联,要比单纯的智力或是经济水平更加突出。 在所有的人格类型里,有责任心的人在各项关键指标上都表现得最好,调查显示,这类人活得最久,在事业上最成功,也不太会离婚,尤其是在经济衰退的周期里,他们相对最容易保住工作。 这是符合直觉的,驾驭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是否知道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完成,责任心属于一种巨大的助力。 而且具有责任心的优势还会随着时间变得更为显著,这是一个充满刺激的时代 —— 从随时弹出提醒的 App,到各种抽卡式赌博的游戏 —— 能够克服这些诱惑并将长期满足置于短期快感之上,真的可以说是超能力了。 AI 的流行更是会拉大差距,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学生会把 AI 当作私人导师来不断强化对于新知识的摄取,而他那些不太有责任心的同学则会让同一个 AI 替他们写作业,完全放弃个人成长。 理解了这样的背景,才能理解为何在社会调研里发现责任心的普遍下降是多么令人担忧。 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统计数据(图 1)显示,和 10 年前相比,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在被侵蚀责任感,尤其是 16 岁 - 39 岁的年轻人,他们下降的速度最快,也最容易承认自己容易分心、不够坚强、以及不愿意制定并履行承诺。 责任心的大幅下降并非数据里唯一的性格变化,年轻人的焦虑感明显上升,同时变得不那么外向了。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 e 人变成了 i 人,这或许是因为年轻群体承受了最为高昂的管控代价。 虽然要对这些变化做出解释必须提供更为彻底的研讨,而且必然会是多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但互联网作为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只会越来越深,和在线世界的便利比起来,现实生活实在是凌乱糟糕,连面对面的交谈都被认为会造成压力。 人格的塑造有其科学依据,而这 10 年来的变化趋势指向一个不太乐观的未来:生活依旧充满挑战,而这一代计划性更差、连接性更弱、且更容易受到惊扰的年轻人,将应对那些挑战。 当然,性格和基因不同,它是可塑的,已被侵蚀的也有机会得到重建。责任心会把那些只是想要躺平的人和愿意做点事情的人区分开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处在哪个半区 —— 只是需要一些投入和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