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这么差,六大银行为什么还能分红 2000 亿?

heiniu @ 2025年09月01日 财经

8 月 29 日晚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六家国有大行同步披露 2025 年半年报及中期分红方案。

2025 上半年,六大行合计营收 1.83 万亿元(同比 +0.6%),归母净利润 6,825 亿元(同比 ‑0.1%)。

中期分红均按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 30% 派息,合计 2,046.57 亿元,与去年(2,048 亿元)基本持平。

那么问题来了:经济这么差,六大银行为什么还能分红 2000 亿?这些钱是从哪儿挣来的?

银行怎么赚钱?

把六大行的收入当成 "一个超市的流水",可以分成三大柜台的进账:

1. 存贷柜台(净利息收入)—— 超市的主营货架

银行把钱 "批发" 进来(存款利息),再以更高价 "零售" 出去(贷款利息),中间的差价就是净利息收入。

2025 年上半年,这部分占六大行总营收的 73%~78% 左右。

2. 服务柜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超市的增值服务

帮客户转账、卖理财、代销保险和基金、办信用卡、做托管,收的都是服务费。

这部分占 14%~20%。

3. 投资理财柜台(其他非息收入)—— 超市的副业摊位

拿自有资金去买卖债券、外汇、黄金,或者出租保险柜、收租金,再加上旗下保险、租赁子公司的利润。

这部分占 6%~12%。

把三大柜台加总,就是六大行的全部收入来源(下图是 2024 年上半年六大行收入来源结构数据)。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六大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存贷款的利息差,占比长期超过 70%。

作为老百姓,我们知道,存款的利息一直在下调,贷款的利息也下调了一点。但经济这么差,房地产、传统城投已经趴下了,居民消费也疲软 —— 到底是谁还在大量贷款?

谁在贷款?

贷款分为【对公贷款】和【对个人贷款】两种。

根据六大行 2025 上半年对公贷款的行业分布(增量口径)来看,对公贷款主要来自 6 个方面:

1. 制造业:

六大行合计新增约 1.1 万亿元,占对公新增贷款的 21%‒25%。

2. 基建 / 重大项目建设:

虽未单列,但普遍归入 "交通运输、水利环境、电力燃气" 等子行业,估算新增 1.4 万亿元,占比 28% 左右。

3. 绿色低碳:

六大行绿色贷款半年新增 0.8‒1.0 万亿元,占对公新增 16%‒20%。

4. 科技型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科创企业贷款半年新增 0.6‒0.7 万亿元,占比 12%‒15%。

5. 普惠小微:

半年新增 0.9‒1.0 万亿元,占对公新增 18% 左右。

6. 养老、涉农、县域补短板:

养老贷款半年新增 94.6%,基数小但增速快;涉农贷款增量 0.4 万亿元左右。

上述六大领域合计已占六大行对公新增贷款的 90% 以上。注意其中占比最高的几项:基建 / 重大项目建设、制造业和绿色低碳。

然后我们再看对个人贷款方面的情况如何 ——

1. 个人住房贷款:

继续负增长或近乎零增长(除农行微增 2%),不再是 "发动机"。

2. 个人经营 + 消费贷:

工行、建行、农行三家合计上半年新增超过 4000 亿元,占个人贷款增量的 70% 以上;其中县域消费贷、个体工商户经营贷是主力。

截至 2024 年末(目前可查的最新完整数据),六大行贷款的大致结构可以简单记成 "六四开":对公贷款 ≈ 60%;个人贷款 ≈ 40%。

除了 "零售基因" 最强的邮储银行,其余五家大行的贷款大头都在对公业务;在对公业务中,贷款主要来自基建 / 重大项目建设、制造业和绿色低碳;在个人贷款里,房贷仍是大头。

简单粗暴地说:六大行在 2025 年上半年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来自于 "政府项目、国家战略产业和需要纾困但政策兜底的领域",再加上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资本金补充,形成了 "宏观冷、银行热"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

再进一步说,六大行的主要收入基本来自政府扩张的债务。

新闻里提到六大行要分红 2000 亿,那我们不妨再问一句:六大行的股东都是谁?

谁能拿到分红?

中国六大商业银行在改革初期是国有独资银行,经改制并上市后,国有股份被稀释,但国有股东仍占有控股股东地位。

目前,中国六大商业银行中的工、农、中、建 "四大行" 由财政部或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 "中央汇金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国有股份都超过了 50%。

就交通银行而言,财政部是交通银行的第一大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第二大股东汇丰银行所持有的 18.70%。邮储银行的直接控股股东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该公司由财政部 100% 持股控制。

——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来源:公众号:观测着手记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