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正在养出最胖的一代小孩

dalao @ 2025年10月31日 生活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减肥,已经说不清是一种习惯还是本能。

计算热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三分练、七分吃" 成了比肩天道酬勤的信条。今年三月,一份 "国家教你减肥" 的食谱指南,更是让饮食管理控制身材的重要性被摆上台面。

"牛马" 一天,要是只能按食物克重来吃饭,恐怕日子的盼头也没剩下多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怀念起从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似乎把一切交给代谢就好。

不过你可能没想到,如今的小孩,体重早已今非昔比。超重肥胖,这个 "不成问题的问题",正以超乎想象的规模蔓延,困住上千万儿童青少年。

中国孩子,越来越胖了

曾经,营养不良是中国父母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阴霾。吃不饱、吃不好造成的豆芽菜身材,不仅让花样年华减色几分,也助长了找工作、谈恋爱 "矮人一头" 的自卑感。

而如今的孩子,恨不得顿顿十全大补,享受精确到各类营养元素全覆盖的投喂,身高和体重一路猛增。

2020 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就指出,从 1992 年到 2020 年,6-17 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整体都在上升 [1]。

如果把时间线拉近,会发现与 2010-2013 年相比,2015-2017 年 6-17 岁男孩的平均体重增加了 1.4 千克,身高增长了 1.6 厘米;女孩则分别增了 0.6 千克和 1 厘米 [1]。

在体重上涨这件事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不甘示弱,但高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显得更加 "积极"。同样是 15 岁的城市男孩,短短五年间,平均体重就涨了 5.3 千克,增幅位居全年龄段之最。

但时代的每份馈赠都暗藏其价格,当营养过分丰盛时,原本帮助身体发育的能量,就会化身超重和肥胖的推手。

由于不同年龄段体脂水平的占比不同,18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体重发育情况,存在不同的判定标准 [2]。

6-17 岁的儿童青少年,通常采用与成人类似的 BMI 判断法。至于学龄前儿童,则多引入 "标准差" 来辅助测量,按照超出平均体重几个标准差,判断属于超重还是肥胖 [1]。

通常来说,体重涨得多了,超标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报告》统计显示,2015-2017 年,对比 6 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在 6-17 岁儿童青少年中更为常见,占比达到了 11.1% 和 7.9%,远高于前者的 6.8% 和 3.6% [1]。

不仅如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增重战里,男孩成了更容易 "中弹" 的一方,不仅有更高的超重和肥胖率,和女孩的差距还在逐年扩大。2015-2017 年,6-17 岁男孩的肥胖率高达 10%,比同年龄段女孩高出 4.4 个百分点。

1

明明同为父母的宝贝,为什么男孩 "承受的重量" 更多一些?

实际上,男孩需要的能量天生就比女孩更多;而 "强壮" 和 "苗条" 两套审美标准,使得男孩相较女孩,更容易低估自身的体重与超标情况,以至于摄入过多能量 [3]。

家长的爱也是 "幸福肥" 的温床之一。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有肉不叫胖,而叫 "有福相" [4]。对婴儿肥的宽容,叠加传统文化的滤镜,助力了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男孩体重的集体超标。

学龄前儿童超重之最,不在北方

相比个头猛涨的学龄儿童,学龄前期的体重超标问题,常常被人忽视,以致埋下人生的伏笔。

这是因为,身体如何调节能量,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营养摄入决定的 [5]。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体重超标,可能会终生在超重的轨道上畅行无阻。

根据 2025 年《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项调研,五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的超重潮已然到来,仅 2019 年,体重超标的比例就高达 22.1% [6]。

出人意料的是,全国范围内,湖南、香港和澳门成了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的前三名。

尤其是湖南,这个以敢拼敢闯闻名的地方,在体重上的表现也格外勇猛 —— 从 2000 年到 2019 年,省内学龄前儿童的超重率从 27.8% 涨到 32.8%,以远超平均值的水准保持全国第一。

研究预测湖南有望领先到 2030 年,届时超重率可能飙至 40.6%,相当于每十个小孩里,就有四个体重超标的。

1

湖南成了学龄前儿童最 "重量级" 的省份,或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上述研究指出,当地辛辣油润的口味偏好,可能是体重上升的诱因之一 [6]。

香港、澳门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学龄前儿童,均以高达近三成的超重率,位列 2019 年的第二、三名 [6],可能是他们日常饮食受到西式快餐和加工零食的影响较多。

作为内地最开放的城市之一,魔都上海也紧跟国际生活潮流,孩子们的营养满格甚至过剩 [7]。其学龄前儿童超重率在 2000 年与 2019 年坚守全国第六,并从 22% 涨到了 27.4%。

然而南北梯度仍然存在,2019 年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的十个省市里,其余六个均来自北方。

如果再对比 2000 年,不难发现,华北、东北和部分华东地区超重儿童的增长格外明显,其中天津以 6.2 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

与之相反的是广西,保持着全国最低纪录与最少涨幅,预计到 2030 年,超重学龄前儿童比例也难以突破两成。

具体到全国 354 个城市的统计中,广西和湖南的城市在学龄前儿童超重的长队里分列两端 —— 最低的广西北海仅为 11.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最高的湖南娄底则达到了惊人的 36.3%,是北海的三倍有余。

1

戏剧性的是,超重率最高的十个城市里,湖南就占据了九个席位,此外上榜的还有山东聊城;而广西的 14 个地级市,清一色稳坐低超重率的安全区 [6]。

玄机可能藏在各地的餐桌上。一项针对饮食模式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关联的研究指出,相比以大米、蔬菜和红肉为主的传统膳食,现代饮食中的加工肉类和油炸食品,有更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成了给体重加码的主力军 [8]。

一代又一代,肥胖是无穷接力赛

对不少儿童青少年来说,超重和肥胖虽不致命,却有机会 "一胖误终身"。

咬牙减肥固然让人心累,但更扎心的是,之所以陷入体重超标的泥沼,很多时候是家长 "提前犯下的错"。

比如有的小孩还没出生,就被 "负重前行"。2025 年发表在《柳叶刀 - 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的一项研究指出,和孕期体重增长适中的母亲相比,体重增长过度的母亲,后代更容易超重肥胖 [9]。

这背后的机制,可以理解为一场 "甜蜜的战役"—— 当孕期母体的血糖水平偏高时,大量转运葡萄糖对胎儿发起 "进攻",胎儿被迫分泌更多胰岛素,同时把自己的发育进度条拉长了一截 [10]。

父亲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在中国,一个父母体重都超标的小孩,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普通孩子的三倍多 [9]。

1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体重正常的孩子就能掉以轻心。在后天风险因素中,进食速度快的孩子,体重超标的风险达到了正常孩子的 1.91 倍 [9]。

这也很好解释:风卷残云之下,大脑还来不及发出饱腹信号,食物就排队进了胃里,很容易摄入过量 [11]。要是配上几口小甜水,外加熬夜让代谢系统 "短路",体重想不上涨都难。

可即便如此,面对孩子日渐圆润的脸庞,许多家长还是对体重标准保持灵活的底线 —— 超标不假,但只要有精神、胃口好,就不用太计较;或是先等身高窜一窜,体型自然就匀称了。

只是,和肥胖同行的众多疾病不会因年龄而止步,成年人闻之色变的各类慢性病同样会发生在小孩子身上。

《肥胖评论》上的一篇研究在整合了超 150 万名儿童青少年的数据后发现,肥胖儿童青少年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同龄人的 26.1 倍,高血压、哮喘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显著升高 [12]。

1

尽管肥胖 "恶行累累",但放眼全世界,每一代都在变得更胖。据世卫组织统计,从 1990 年到 2022 年,成人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青少年肥胖率则增加了三倍,肥胖总人数超过十亿 [13]。

这样的 "肥胖循环",正如一场没有尽头的接力赛,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也不慎将健康隐患的种子,一同埋进孩子的未来。

他们此刻或许浑然不觉,但随着长大成人,肥肉成了比陪伴更长情的存在。曾有人调侃 "减肥就是一直在路上",可要跑赢这场比赛,或许从来都不只是意志力的考验。

来源:网易读数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