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巨头不停输血的以后,AI 六小龙生存都难
|
@阑夕:晚点 LatePost 昨天发了一篇 Kimi 和 MiniMax 的近况报道,感觉现在也只有这家媒体还在关注「AI 六小龙」了,自从巨头下场开始规模化投放之后,独立 AI 公司的生存空间已被蚕食殆尽了,月之暗面和 MiniMax 是其中尚且存有活路的两家,确实值得多写写。 简单总结如下: – 月之暗面和 MiniMax 很像,都在全尺寸路线上摇摆过,Kimi 成功之后,月之暗面尝试过复现 Sora 的视频效果,但一直没有达到预期,出海产品也相继关停,MiniMax 想学字节做 App 工厂,推了 Talkie、星野、海螺等 2C 产品,却不具备字节的工业化获客体系,于是这两家公司都承担了很高的试错成本; – 去年是中国大模型行业士气最低的时期,投资机构失去耐心,要求看到 DAU 的直观指标,倒逼创业公司进入了和豆包这种无限弹药的产品拼消耗的赛道,「打不过,但不能停」成了普遍心态,而投资人之间的议程也变成了卖股份,信心层面的亏空巨大; – MiniMax 本来并不想主打视频模型,然而海螺生成视频的能力在海外爆火,反过来影响了管理层的注意力,开始变得「既要又要」—— 既要增长,又不要色情生成场景的流量 —— 结果受困于审核力度的调整,「一健康就不增长」[笑 cry][笑 cry][笑 cry]; – 不夸张的说,DeepSeek 救了整个行业,不只是因为它本身创造的增长奇观,更在于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推翻了「只有买量才是唯一出路」的共识,月之暗面放弃在 K1 上继续雕花,毕其功于一役的开发出了口碑甚好的 K2,MiniMax 也用新模型 M2 重回舞台中央,而且 K2 和 M2 都选择了开源,为两家公司成功续命; – 亲力纠偏且初见成效的结果是让月之暗面和 MiniMax 回归了创始人依赖直觉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噪音,杨植麟会反思早期内部有员工提出长文本建议,但被以「这是工程的活儿,不是技术」为由否决了,直到 Anthropic 的 Claude 以 50 万上下文的处理能力震动行业,Kimi 这才确定了长文本作为共识,所以杨植麟现在会特别重视能够新想法的员工; – 相比之下,MiniMax 的创始人闫俊杰会更「严酷」一些,他说只要认为不是同路人的同事,自己会亲自请走,绝不容忍,MiniMax 对齐业务的第一任负责人甚至因为和他激辩技术路线,直接被降职成了普通工程师,在如此管理风格下,MiniMax 的早期一百名员工已经走了一半左右; – 如今,OpenAI 在一级市场的估值超过了 5000 亿美金,xAI 和 Anthropic 的估值也在 2000 亿美金上下,而月之暗面和 MiniMax 的估值都停滞在了 40 亿美金的量级,这让当初争论不休的那个问题 —— 谁能成为中国的 OpenAI—— 变得没有意义了; – 阿里曾经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了「AI 六小龙」里的五家,但在全力发展自家的大模型以来,这些战略投资都不重要了,类似的转变也发生在字节、腾讯等巨头身上,与其把钱交给创业公司去烧,不如自己供血内部消化,不再相信 AI 是一场代理人战争; – 月之暗面开了新一轮的融资,MiniMax 要去香港上市,在解决掉短期的战略摇摆问题之后,它们依然逃不过缺钱这个长期的生存问题,需要的是可能十倍于当前公司体量的资本注入,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竞争周期,但钱从哪里来、又为什么要给它们,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自证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