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63】因为有希望查明真相的各位,我今天也活下来了

dasheng @ 2019年03月20日  浮世汇

 

【1】@我是落生:韩国女星具惠善在社交网站为张紫妍发声,这似乎是第一次有韩国明星站出来为已经去世的张紫妍发声。而且是在现在的风口浪尖,勇气可嘉。

张紫妍生前被经纪公司强迫,4年内被迫陪睡(被性侵)上百次。
“每当换上新衣服,就是必须跟新男人陪酒陪睡的日子…”
但凡她有半分不愿的表现,都会遭到经纪公司老板的拳打脚踢;这种殴打是不分场合的,哪怕现场满是工作人员,张紫妍也无法逃脱被打的噩梦。
经纪公司灌她吃毒品、兴奋剂,让她“三门全开”,一天要接受10多人强暴,最多一次和4个男人同床,父母忌日也不能幸免,“接客”数量比酒店小姐还多。
她去报案,被执法人员调戏,要她描述自己被玩弄的过程。
为方便被性侵,自杀前几天被经纪公司强迫结扎绝育,以方便男人不戴套进入,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3月7日16时30分,张紫妍以死控诉,留下遗书揭露自己被逼陪酒陪睡的亲笔信和一份长达30多人的名单,在京畿道盆唐家中吊颈自杀身亡,终年26岁。
遗书有230页之多,每一页上都按了手印。
要特别点赞张紫妍的师妹,也是张紫妍事件里的唯一目击证人,艺人尹智吴。
张紫妍去世后,尹智吴先后向警方和检方作证13次,但没被采信,因为当时的检察官是嫌犯的老婆。
过去10年里,作为唯一的目击证人,尹智吴没有受到保护,她曾遭受人身威胁,“我每次独自收拾行李,都是悄悄搬离住所。”
她不仅在娱乐圈被无视,连记者都躲着她。但她仍在坚持揭开黑幕。
2019年,张紫妍沉冤去世10周年忌日,尹智吴出书将当时的口供内容及调查时遇到的不公之事写成书,并将书名取为《13次证言》,揭露不法调查内幕。
“因为有希望查明真相的各位,我今天也活下来了。”
直到今年,尹智吴才开始被韩国女性家庭部、检方以及警方保护起来,目前正在安全屋内生活,同时尹智吴身上也安装了智能定位系统,只要她有需要的话将会有专人前往保护她的人身安全。
据《韩国日报》报道,张紫妍案的调查与审判纪录长达5048页。
目前,距离张紫妍案诉讼时效已经仅有14天的时间,超过57万韩国网民正在请愿要求延期,此前,在韩国网民的请愿下,案件已经3次延期。这是第4次请愿。

图1:具惠善

图2:张紫妍

 


图3:尹智吴

 

 

【2】@毛杉稻士:教育部部长如果一直坚持要给公共基础教育减负,他就一定是个坏胚子。

如果中国缺少扎实公共基础教育,阶级固化真的非常有可能会加强。我用自己的例子来讲讲为什么。

我爸妈的学历都很低,职业是农民,没去过什么地方,也没什么见识。所以,我的父母是没有任何能力为我和我弟提供家庭教育的。
其次,我父母的收入都很低,也没有能力让我和我弟进补习班。我和我弟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包括新东方。
从初中开始,我妈就看不懂我的课本了。
从初二开始,我爸对我的数学题就束手无策了,我只能下课问学校老师,而这是免费的。
我和我弟参加数理化和计算机竞赛,我父母一道题都看不懂。
再说说我和我弟的学历,我是本科武汉大学,保送本校研究生。我弟本科在清华大学,现在已经保送博士。
所以我可以说,我和我弟完全是靠公共基础教育打下的基础,得到了今天的成绩。

我小的时候,上学最大的动力,就是通过学习改变我的生活。
我爸一直恐吓我:“如果你的成绩不能保持,你就辍学在家干活。”
这句话我小时候是信的。
在我老家,小学辍学的女孩子大有人在。
“让女孩子上学=浪费钱”,这基本上是当时我老家大部分人的共识。
如果按照教育部部长说的,不要让宝宝不高兴,要减负;如果当时的公共基础教育不扎实,那我就拼不过家庭条件好、父母学识高的人。今天,我也不可能坐在北京的某个地方,打下这些文字,和微博的网友探讨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公共基础教育,为普通人保留突破阶层的可能。
――除非我是个天才,但我并不是。
我或许也被迫辍学在家干活,在十八岁就嫁给村里那个挨打老婆的铁匠的儿子。

但削弱公共基础教育,就得拼爹拼妈。
有多少人拼得起?
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可支配收入(注意,不是工资!)统计,如果把中国人按收入分成五等分,第一等分的年收入平均是6万4千多,第二等分是3万4千多,第三等分是2万2千多,第四等分是1w3000+,第五等分是5958.4。
差距基本是跳崖式的。

如果学习要拼家境,穷必输。

我在北京工作以后,才发现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学区房”。“学区房”,按片区上学,意味着,孩子的教育,将从父母的财力比拼开始。
划片区择校对于非富非贵家庭是非常不利的。
拿我在北京工作认识的富人来说,他们为了给予孩子更多选择权,在多个有好学校的学区内拥有房子,同时还做好了让孩子出国的打算。而社区楼下的小夫妻,一套学区房都换不起(指卖掉现有的房子,用卖得的钱,买一套学区房)。

平民与权贵相比,本就缺少选择权,如果没有教育公平,穷将更穷。

我和我弟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们县里的好初中和好高中是按分数择优录取的。(考试)最优秀的学生和最优秀的老师都会不断通过优胜劣汰流到一起。现在根据我在老家和北京了解的、媒体报道的情况,很多优质的老师流向了“课外学校”和高额学费的私立学校。
三点半放学也好,课堂教育减负但考试内容不减负也好,都是对普通家庭孩子的不公平。

当时我的同学里,有当官的孩子,有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也有我这样的、农民的孩子。
我和他们的差距依然存在。
拿高中来说,我通过考试,进入了省重点高中上学,因为中考成绩好,学杂费全免。但是我和初中教育就很好的同学相比,差距非常大。他们通过父母的耳濡目染和更好的教育,眼界更开阔,尤其是英语,词汇量更广。他们看过的书,有的是我第一次听说。但是好在,我可以通过考试择校,知道他们看过的书目。我就算落后一步,也总算有弥补的机会。
如果我不能跳到全省重点高中去上学,我永远都没办法考上武汉大学。

也许有人会讲,应试教育的内容没有实用性,如果换一个选拔人才的方式,就不用学这些没用的知识了。
但对于非权非富家庭而言,很难找到一个比统一考试更加公平的选拔方式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中国古代科举的演变史,非常好地显示了科举考试是一步一步变得更公平的。)

另外,在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共教育给予了父母学识不好的家庭很好的弥补,比如启发孩子的逻辑思维(学习数学),建立基本的三观(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学会和世界沟通,和自己沟通(生物的人体生理卫生部分,了解人体发育)等等。
这个阶段,有牢固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怎么搞素质教育,基础的东西都不可以省略,不可以丢,不可以删减,不可以忘。
对比西方,会发现快乐教育和精英教育,完全是两件事。

也许会有人批评我唯分是论。
唯分是论确实存在很多缺陷,但唯分是论,是目前对于非富非贵家庭比较公平的方式了。
此前北京地区想要改变高考录取方式,“不将高考分数作为全部的录取依据”,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这是什么?
这是权贵的豁口。
当初禁掉高考各类加分项,就是为了避免有些权贵随意“弄”来奖项加分,维护公平。

更何况,现在大多数选拔依然是“唯分是论”,考的内容还是那些,教的却少了,就是在给家庭教育和课外教育增加压力,普通家庭哪里追得上?!
扎实的公共基础教育,就是给我们这些非富非贵的普通人的机会。

所以,公共基础教育不能掺水分,不能削弱。

教育部部长答记者问有一些话是有道理的,比如给治理校园APP乱象;但是针对减轻课业负担是不合理的,把教育的责任过度转移给家长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教育部部长坚持削弱公共基础教育,将基础教育的负担转移到课堂外,就是毁掉我们的机会。
“父母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很多低收入、低学历父母,如何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如果真的在意家庭教育,就应该从公共领域着手,下力气为父母培训。
希望教育部部长能明白,他是执政者,不是许愿者,家长不是圣杯也不是阿拉丁神灯。不是部长说一句要怎么怎么样,父母就立刻能做到怎么怎么样。

今年全国两会,湖南、江苏省几个村支书人大代表都讲,脱贫攻坚要借助科技力量,借助互联网力量。村支书都知道脱贫要靠知识,教育部部长不知道?

教育之功在当下,业在千秋。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建国还不到一百年呢!

――谢谢你愿意看完。

 

【3】@国世平:今天在国家队年会和中科智能研究院的演讲,我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我国改革进入四十年,已经进入了阶级固化的阶段,已经形成阶级固定化了,要想改变非常困难。现在是三种赚钱的方式:一是以钱赚钱;二是以知识赚钱;三是以体力赚钱。以钱赚钱的人是在阶级没有固化的时候,靠勇气、靠运气赚钱,积下了第一桶金,这个机会已经过去了。以知识赚钱,就是必需考上名牌大学,读完硕士、博士,依靠刻苦,以自己的知识拿到高工资。但是现在的情况改变了,以前农村的孩子依靠勤奋考上名牌大学,但是现在是富家的孩子享受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师资,这些富家孩子都占据了名牌大学,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名牌大学,无法进入知识赚钱的层次,只能停留在体力赚钱的阶段。现在的情况是,有钱的人只要不乱投资,永远就是以钱赚钱,保持富裕的一代;社会精英阶层,会让孩子享受一流的教育,进入精英层次,保持以知识赚钱。社会的以体力赚钱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状况,自己的孩子也难改变自己的状况。为了公平,名牌大学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名额给生活底层的孩子,让他们进入名牌大学,成为以知识赚钱的人。

 

【4】@Bloody-Ageha

《波西米亚狂想曲》删减整理:
1.开头由Brian May重新编曲的fox片头以及其他片头被整个剪掉,据@qw0aszx 说是因为此片引进走了英国分账所以片头全切,特别影响观影心情。

2.乐队电视首秀时freddie下半身的转播画面被替换为右边的无信号。

3.freddie自弹自唱时paul亲吻他的画面被删掉,但此后托下巴的镜头和台词保留,还是蛮喜感的(我觉得托下巴一样很gay)。

4.freddie和mary坦诚性向的两句关键性台词被删掉。

5.freddie的派对戏完全是灾难现场,剪的支离破碎,freddie亲吻男路人以及拍女的屁股的镜头被删,queen其他成员离场后的狂欢画面全部删除,一直删除到freddie和jim谈心。

6.同样是这段,jim出现打扫派对残局,freddie调戏jim,jim拒绝,然后两个人接吻的这些镜头也都没了,只剩下jim让freddie学会自爱再来找他以后的镜头。而且因为这段和派对一起删减,jim这个人物的出现变得特别突兀,一出来就开始谈心。作为freddie生命中重要的伴侣,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太让人不爽了。

7.全员男扮女装的I Want to Break Free的mv拍摄现场,整段删除。谁之前说这片的同志元素并不是重点,音乐才是重点来着?好了,现在音乐也被影响到了。(这段我是真的觉得很可惜,为了还原这首mv,剧组特意用35mm胶片拍摄)

8.乐队为live aid排练时,freddie告诉成员自己染上了艾滋病,“艾滋病”这个词被消音,整个很突兀。

9.片尾后记字幕,jim和freddie相爱相伴到freddie去世的字幕和照片被删。

10.转发里网友补充,诸如roger说的“gayer”等直接出现gay的台词都被删除。

一些镜头保留和翻译问题(详见p9,p9画面都得以保留):乐队在美国巡演时adam lambert客串的镜头保留;freddie赶走paul炮友的镜头保留;谈论单飞时queer被翻译成“酷儿”,虽然没有歧义但这里显然翻译成同性恋或基佬等说法更合适;freddie逛gay吧玩很大的镜头也被保留(说实话这段镜头真的不能更明显了,竟然幸存);乐队接受采访时女记者关于“性取向”的提问全部翻译为“性生活”;freddie看到电视上关于艾滋病的新闻报道的画面全部保留;freddie带jim回家,两人牵手的画面保留。

这是看完点映以后,对照足本能想起来的部分。

综上,《波西米亚》的删减确实明显到影响观影心情的程度。粉丝都知道freddie是个gay,相信不知道queen和freddie历史的路人也不傻,而引进版的处理,真是有点把观众当傻子 说实话imax的效果非常棒,但看完以后那种每个被切掉的地方都异常清晰的恶心感,已经盖过了感动。

 

 

【5】@Kevin在纽约 :昨天有个父亲对我说,以后他儿子未来不孝顺不行,可不能像西方那样六亲不认。我听了后对他说了我的看法:


关于孝顺,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在任何国家都是一种美德,只是各民族对这个“孝”的要求程度不同。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不图回报的(unconditional),当听到父母去强调孩子要“孝顺”时,我总感觉那可能是孩子一个负担,西方父母通常不会直接这么说。

他们会说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追寻快乐,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生活,生活得更好。

对父母来说,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肯定也会期待孩子恰当的问候和关怀,但也不想太近乎,让爱成为孩子生活和精神上的负担,这绝不是父母想看到的。

在西方,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遥相呼应互相牵挂,需要彼此时毫不犹豫出手,但各自保持尊严、独立的生活,这也非常重要。

这是我对“孝”的看法。

 

【6】@深焦DeepFocus

烂番茄正在研究如何证明观众打分前看过电影
烂番茄最近发现自己陷入了网络喷子们与漫威工作室(迪士尼)的交火之中,因为又数万份《惊奇队长》的恶意差评被提交。烂番茄迅速改变了评分规则,避免影片上映前遭受轰炸。但是,上映后,他们就无能为力了。
目前,烂番茄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改革,以防止关于某部影片的恶意差评再次袭来。
据The Hollywood Reporter报道,某位发言人表示,该网站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主要方法是强迫用户在提交评分前证明他们确实看过该电影。当然,具体细节尚不得而知。
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母公司Fandango的公关副总裁达纳本森(Dana Benson)确实谈到了最近的争议,她说,“我们很失望,有一群人充满了激情,为电影打了低分,但实际上他们都没看过电影。”
想证明观众看过电影,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提供客观证据――例如提交票根,例如由在线售票平台提供证据;另一种是提供主管证据――通过与电影相关的问答来进行确认。
这两种方法都不算上明智,在烂番茄提出确切方案前,我们只能对某些影片的新鲜度保持观望的态度。
原文链接:O网页链接

 

 

【7】@auntbear :昨天第一次听一位朋友讲她韩国老公客串电影的事情:两年前一个夏夜,俩人常去的一家韩餐厅微信群突然有人求助,找老顾客们录15秒钟的自我介绍视频:一部中国电影在找韩国群众演员,选角导演找的人导演都不满意,当天晚上必须再交10个视频应付差事。


朋友好心,催丈夫大半夜录了段自我介绍,结果几天后真的接到电话,说导演一眼就看中他,邀请去青岛参加拍摄。“青岛遍地韩国人,干嘛从北京去啊?”老公做外贸的,从来没演过戏,朋友搜了一下导演名字,判断这是个骗子剧组。只是打电话的副导演也是个韩国人,苦苦哀求她老公,说都在中国不容易,看在同胞的份儿上务必帮个忙。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老公硬着头皮,坐高铁去了青岛,一到就给穿了一身50斤重的戏服,晚上8点开机,就几句台词,翻来覆去一直拍到凌晨3点,领了2000块钱工钱,第二天又高铁回来了。

电影说是18年春节上映,结果不停跳票,再次看到《流浪地球》几个字出现,朋友第一反应是那个烂片,结果发现自己本身做公关的,这次居然没人上门送票,自己主动也求不到。最后上映,终于知道老公干嘛去了:扮演韩国救援队成员,一个电子元件销售商人,眉头紧皱地坐在卡车里讨论世界末日,有台词,有正脸镜头,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出道了,“比当年王宝强都强多了!”

(朋友发来照片了,详见评论)

 

 

【8】@屠龙的胭脂井:今天和清华几个老师聊天,说起“如何对抗推荐系统"的问题。


简单的说,现在的很多社交平台,都是存在推荐算法的。特别是抖音,头条等,你越喜欢什么内容,它就会推给你类似的内容。

这样你对平台会更成瘾。但这样的推荐系统对个人的发展一定好吗? 

不一定。因为推荐系统会决定了你的视野。当你只看同质化的内容,文字,视频的时候,你就会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

推荐算法只能让你的视野越来越窄。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不是曾经的互联网了,推荐算法已经占据了所有互联网平台。

作为一个老的互联网用户,我感到曾经的互联网是一个小众的东西,曾经网上的人的智力密度比网下的人高,网上有很多开阔视野的东西。并且有很多好的网站存在于你的收藏夹里面。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推荐算法,和泛娱乐化,使得互联网越来越傻瓜化,同质化,肤浅化。优秀的独立网站经营不下去,肤浅化的变现快的推荐算法dominate所有入口。

很多人为了寻找高质量,不一样,深度的东西,反而需要去线下寻找,反而需要去自己想办法beat掉推荐系统。

那么我给大家推荐几个beat掉推荐系统的方法: 

1. 有个chrome的应用叫stumble upon,装上以后,按它就会给你随机选择一些高质量网站,但是可能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

比如昨天我就看见一篇文章说,咖啡的滤纸可以用来做什么手工。如果我自己去搜索的话,我肯定不会看这种文章的,但看了我觉得非常有趣。

2. 你可以把Wikipedia设成自己的默认页,Wikipedia有个random wiki,这样每次打开浏览器就可以随机弹出来一个wiki页面,也许有很多冷门的知识你不知道。

3. 你可以去wolfram alpha点“surprise me”,这样它会弹出来一些有趣的量化的知识。

4. 你还可以装一个应用叫100 million books (在chrome上),可以随机推荐一些书,直接链接到美国亚马逊,这样你可以看评论,非常有趣。 

从上面一些直觉的经验,要想系统产生beat掉推荐算法的算法,也就是anti-recommendation算法,需要两个因素:

1. 高品质。有开阔视野的需求的人群,不能看非常low的内容。非常low的东西,即便他们没看过,也不想看。

2. 随机性。随机sample人类知识各个领域。这可能就需要知识图谱。不能因为某些领域的感兴趣的人少(比如量子物理),就sample的少,也不能因为某些领域感兴趣的人巨多(比如猫的视频),就产生大量这样的内容。

因为所有人都喜欢猫的视频,所以猫的视频大量充斥网络和推荐算法,就是exactly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9】@方流芳:1965年,一位名叫范雨臣的清华本科生阴错阳差地拿到了自己的档案袋,打开一看,有好几张纸条是几个同班同学检举揭发他的思想问题,而且“上纲上线”,严重到足以让组织对他采取措施。范雨臣想不明白:“我不争取入党,连团员也不是,也没有和人争抢女朋友,得罪了谁啊?为什么要在背地对我下狠手呢?” 当天,范雨臣绝望、痛苦,自杀的念想都有,但他最后还是想明白了,自己不追求上进,本身就成了容易受到攻击的“异类”。可是,谁能在学生档案袋里塞纸条呢?按照范雨臣的分析,入学时班里唯一的党员学生A有资格看同学档案,所有揭发材料都是A放进去的。五十年后,校友聚会,在以色列定居的范雨臣谈及此事,仍然难以释怀,大多数同学也跟着唏嘘感慨。


反右之后、文革前夕,流行朝个人档案袋塞材料,许多人终生晦气就是因为档案袋里藏着“此人不可重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此人社会关系复杂,正在调查”之类的字条。文革之后,“整黑材料”成了工作组的一项罪名,“交出黑材料”、“烧毁黑材料”成为一种纠错救济,朝档案袋里塞材料的现象反而一度得到遏制。

 

【10】@梧 :更年轻的朋友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了 当年温州动车事故 记者们是怎样群情激愤地围堵住了铁道部发言人 电视直播现场质询 官员们在镜头下冷汗涔涔 说出“这是一个奇迹”时 台下的记者们又如何大声怒吼“这不是个奇迹!”然后官员们落荒而逃 直播中断 再之后 报纸行业被大洗牌 撤走了多少人 到现在 新规定已经是重大事件不准发表独立社论 只能转官方通稿 调查记者已经几乎绝迹了 可不就是狗仔的盛世了吗 说起“记者” 可能蹦不出一个调查记者的名字 但卓伟绝对榜上有名 就 难受

 

 

 

来源:新浪微博 喷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