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票房不好的一个原因是片荒
@3 号厅检票员工:《哪吒 2》的大爆突然让我想起来去年我写过的一个观点: 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雪崩,很多人在找原因,但我一直不同意也很讨厌一种新闻表述叫 "观众不爱看电影了","电影过时了"。 这话给我们电影这行说出了一种悲壮感,是观众喜新厌旧抛弃了电影,但实际上呢?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2023 年票房新高和 2024 年票房新低之间,只隔了不到 365 天,难道观众一夜之间就对电影从爱得不行到嗤之以鼻了?这要怎么解释? 《哪吒 2》现在直冲 70 亿这件事,也是一个很能佐证的例子 —— 它没有短剧短视频逻辑,但观众还是爱看它,甚至单纯从数据上看,观众比过去几年的春节都更爱看这样一部电影。观众不但没有抛弃电影,还默契地制造出一个断层式领先的影史新票房冠军。这又要怎么解释? 不要总是把主语放在观众头上,每天想着是观众如何如何变了。 我们当然可以提出很多原因,但主语都应该是中国电影如何了。 比如,2023 年中国电影集中释放了疫情累积下来的库存,其中不少是商业佳作,把票房推高。但对应的库存释放后,2024 年商业大片出现片荒,行业集中压宝在个别大片,这些片连续失利,拖累大盘。 比如,2024 年的中国电影的很多商业内容都被批评太旧了,同质化,大制作轻视剧本的问题依旧严重,没有新东西,越来越抓不住年轻观众。 比如,2024 没有《孤注一掷》这样的小成本黑马,因为宣传方法重复单一,过度依赖短视频,太多片子想复制《孤注一掷》,结果全年没有出现一部《孤注一掷》 比如,中国电影评论氛围出现了不讲道理,只讲立场,越来越粗暴和片面的倾向。 比如,中国电影屏摄成风,观影氛围越来越差,核心影迷被排挤出影院。 …… 这都可以说,也都可以改,也或多或少会有用,如果只盯着观众变没变,不会有一点用。 我也坚信,电影没有过时,我依旧对这种我深爱的艺术充满信心。 过时的,只是我们现在一直拍的那些电影。 |
- 80 后与 70 后人口对比
- 雷军登顶中国首富
- 一周打赏 20 万,各个品牌为做 “榜一大哥” 正在..
- 人与人之间,最无法跨越的,是观念上的鸿沟..
- 第一批回老家的人,已经后悔县城有房了..
- 结婚率下降很多,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 水电免费无押金,年轻人放弃租房,盯上长住酒店..
- “忙得分裂”,大学 “青椒” 宁赔 10 万也要辞职..
- “软饭男” 勇闯短视频,30 天涨粉 104 万..
- 一年倒闭 15 万家!中国人,喝不动奶茶了..
- 2025 年重点行业利润水平推测
- DeepSeek 日入 409 万,但 “大厂平替” 们仍深陷..
- 在你没注意的角落,拼多多把微商们都拿下了..
- 没想到义乌的租金涨得那么厉害
- 和欧洲人去比收入没啥大意义,因为人家主要是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