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烟火小店反杀连锁餐饮
今年十一假期,中国餐饮的热闹回到了街头 如果你晚上八点去过长沙坡子街,你会理解 "人从众" 三个字的真正含义。 臭豆腐摊前一圈又一圈的队伍,黑色的油锅一边炸一边冒烟,老板手脚麻利地翻着臭豆腐,嘴里还在吆喝:"要辣不?要脆的还是软的?" 空气里全是酸辣酱、碳火和笑声。 在青岛台东夜市,烤鱿鱼摊主的胳膊上全是油点子,他从下午四点烤到凌晨,脚都肿了,但人群还没散。 桂林正阳路的螺蛳粉摊,锅里汤底沸腾得像开会,老板娘用竹勺一边搅,一边骂她老公:"快点快点,粉都煮烂了。" 而在江西景德镇,鸡排哥还在那口小摊上,穿着那件被油烟染成深褐色的 T 恤,一边炸鸡排,一边笑着和客人聊天。他没 logo、没装修、没系统,甚至连个像样的灯牌都没有。但他的摊子前,天天排队。 这一幕幕,几乎是这个假期中国餐饮的缩影。 人们不在商场,不在连锁,而是在夜市,在街边,在那口烟火里。 根据美团数据,今年国庆夜间餐饮订单同比上涨 112%,地方小吃类更是暴涨 165%。 大众点评上,"夜市""烧烤""地方小吃" 的搜索量翻倍,县城夜市的热度第一次超过了一线商圈。 反观商场的餐厅,灯太亮、空调太冷,客人越来越少。北京、成都、杭州的很多餐饮人都在抱怨:"人流没问题,但不吃正餐。" 一些连锁品牌搞满减、打折、送饮料,依旧门可罗雀。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有餐饮老板发朋友圈:"夜市摊子人比商场多十倍,啤酒比奶茶还畅销。" 这句话一点没夸张。在夜市,人和人贴着走,塑料桌油光闪亮,啤酒泡溢出来,孩子蹲在地上吃烤串,年轻人边吃边拍照发小红书。 那种热闹,是商场复制不了的。那是一种原始的生命感。 有人说这叫消费降级。我觉得不是,这叫信任升级。 人们不是变穷了,是想吃顿放心饭。这年头,能看着锅气冒出来,能看见老板笑,就已经是一种奢侈的安全感。 在商场的餐厅里,你吃的是菜;在夜市的摊位上,你吃的是生活。 为什么大家都往烟火气里挤? 答案很简单:信任塌了。 过去几年,连锁餐饮喜欢讲三个词 —— 标准化、效率、供应链。 这些词很高级,也很冷。它让餐饮变得像工业:流程精密、成本可控、利润稳定。但问题是 —— 当饭变成了工业品,人心就变冷了。 今年,"预制菜" 这三个字把整个行业都炸穿了。从 "预制菜进校园" 引发群体抗议,到 "预制菜假高端" 被媒体曝光,消费者发现,自己花的钱,买到的可能不是现炒的饭,而是仓库里的货。 微博上 "拒绝预制菜""我要看明厨" 天天挂榜,抖音上 #预制菜避雷榜# 播放量破十亿。人们开始怀疑一切太标准的东西。 一家连锁品牌广告写着 "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这原本是自信,现在却成了讽刺。顾客心想:"那是不是每一份,都不是现炒的?" 标准化没错,错的是那股 "假装真" 的劲儿。你可以用中央厨房,但别骗我说是 "大厨手工炒制"。你可以冷冻配送,但别拿营销故事糊弄人。中国人不怕吃冷冻的,只怕被糊弄。 "吃饭" 两个字,本质就是 "信任"。我相信你手干净、火候对、没偷工减料,我才张嘴。这层信任一旦塌了,再高的效率也没意义。 于是今年假期的烟火小店、小摊爆火。在那儿,人能看到食材在切,能听到锅在爆,能闻到火在烧。老板就在你面前,不藏不躲。 这一眼的 "看得见",比任何品牌口碑都管用。 甚至有人觉得,夜市摊的饭,哪怕不太卫生,哪怕不太精致,只要那一口热油下去、香味扑面,所有怀疑都散了。 这就是今年烟火小店赢的底层逻辑。饭可以不贵,但必须真。食物可以平凡,但过程要被看见。 信任,是人吃饭的第一口味道。 连锁餐饮最擅长的,是算账 小店最擅长的,是算人心。 去夜市逛一圈你就知道,那些老板们全靠感觉。他们没 CRM 系统、没后台数据,甚至不会算毛利,但他们知道谁爱吃辣、谁不吃葱、谁上次多要了一份。 有顾客三天没来,老板会嘀咕:"那小子最近咋没露面?" 新客来了,多送两串:"吃着试试,辣不辣?" 这就是小店的 "用户留存逻辑"。没有算法,全靠人情。 他们的思维特别简单:你吃舒服了,你会回来。我笑多一点,你花也多一点。这就是他们的复购机制。 而这些,恰恰是连锁餐饮最羡慕但永远学不会的。 连锁追求标准化,结果把灵魂也标准化了。 顾客进店,听到的是录音式的 "欢迎光临";点菜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模板化推荐;连笑容都统一了角度。 这就像你去理发店,发型好不好看其次,最怕理发师没表情。 饭店也是一样。菜可以平凡,但人必须有温度。 抖音、小红书上最火的餐饮视频,不是 "连锁上新""品牌联名",而是 "鸡排哥炸鸡""螺蛳粉姐吵架""夫妻档烤串"。他们不懂流量逻辑,但他们懂生活逻辑。他们不会投广告,但他们让人信任。 有网友说:"鸡排哥不需要品牌,他自己就是品牌。" 这句话没错。那口油锅,就是他的 LOGO。那股香味,就是他的营销。 太多品牌在演戏 —— 演热情、演体验、演性价比。但顾客比谁都清醒。真正的烟火气,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混乱的 —— 有点脏、有点吵、有点挤,但活。 今年的小店小摊爆火,不只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 "被理解感"。 夜市的热闹,不只是生意好而是一种生活复苏 那是被 "效率时代" 压抑太久的中国人,重新喘口气。 你去柳州看夜宵,粉汤在锅里咕嘟咕嘟翻滚,桌上堆着辣椒、酸笋、花生米。一碗端上来,整条街都香。 在淄博,烧烤摊老板喊:"多放孜然!" 在青岛,烤鱿鱼一边翻一边淋酱,油滴在炭火上发出 "滋滋" 地响。 在景德镇,鸡排哥一边炸一边笑着聊:"现在外地人都来找我吃鸡排。" 他一句话没营销,却让人感觉,这人是真在过日子。 这些摊位,支撑起的不是 GDP,而是 "信心"。那种 "还可以吃、还可以笑、还可以挤夜市" 的信心。 中国餐饮不该只有连锁。餐饮不是工业,是生活。它需要麦当劳的标准,也需要鸡排哥的即兴。 连锁是骨架,小店是血肉。骨架让行业稳,血肉让行业活。 但现实却是,小店在被一层层的 "秩序" 挤压 —— 房租太高、平台抽成太狠、政策要求太多,连锁餐饮占据各种优势… … 烟火气刚旺一点,就被扑了。 夫妻店主不怕累,不怕苦,就怕被看不见。烟火经济不该是东躲西藏的游击战,它应是温暖的经济,是城市的夜呼吸,是普通人的晚安仪式。 如果有一天,街头再也闻不到油烟味,城市再也听不到 "要辣不",那生活可能还在,但灵魂就没了。 中国餐饮的未来,不该是 "连锁对地摊",而是 "连锁和地摊"。 一个做标准,一个守人味。连锁有秩序,小店有自由。那才叫真正的共赢。 只要夜市的灯还亮着,只要还有人喊 "要不要加辣",中国餐饮就没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观局,作者:局哥 |
- 香港公务员招聘,工资公开透明
- 四川一对小夫妻开了一家外卖店,9 月份营业额 18..
- AI 就是一切
- 太真了!现在的 AI 视频已经卷成这样了?!..
- 有些事,尽量别搞复杂了,简单等于有力和持久..
- 日本目前总和生育率 1.15,东亚三国里算最好的了..
- 今年最离谱的男神选秀出结果,我麻了..
- 黄金现货突破 4000 美元,这个涨法,在交易什么?..
- 如果人类不割走一部分蜂蜜,会对蜜蜂群有什么影响..
- 带货是所有 IP 的最终之路
- 是谁杀死了 500 元月饼礼盒?
- 普通人看见普通人:当探店博主走上台前..
- 小字营销文学,越来越搞笑了
- 船小好调头,沉没成本越小转方向越容易..
- 还是家里有钱,只需要承认自己是坏人就可以搞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