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人,还是普通人的时候就相互熟悉?
作者 / 宁南左侯 洪武四年,明军从陕西、湖广分别向南、向西,兵分两路进攻割据四川的明夏政权。其中东路领兵将领是汤和,北路领兵将领是傅友德,由于明朝在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年已经大封群臣,所以此时的汤和是中山侯,傅友德是颍川侯。当时明夏那边负责对付北路明军的是平章政事丁世贞和向大亨,负责对付东路明军的是邹兴和莫仁寿。 在明军的战前规划中,本来东路军是主力,汤和也是老朱被调去刷军功的,没成想邹兴、莫仁寿和大夏太尉吴友仁三位把夔门守了个水泼不进,再加上酉阳、石砫等土司的协助,明军顿兵在此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反而是傅友德从北边进展迅速,先在文州击败丁世贞,随后在绵州击败向大亨,直逼成都,在夔门督战的大夏丞相戴寿、太尉吴友仁眼见西边要崩,赶紧从前线分兵去川西抵挡,然后被傅友德在汉州(四川广汉)击败了向大亨、戴寿、吴友仁三路合兵,随后进围成都。 其实傅友德跟交手的这三位明夏高层都认识,早就认识。 龙凤三年,韩宋太保刘福通调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驰援西路北伐军,傅友德跟着李喜喜进陕西作战,并在次年西路军兵败巩昌之后由阶、文向南退入四川,而恰在此时,担任徐宋统军都元帅的后来大夏开国太祖明玉珍也正好带着徐宋军队从夔门向西进入四川,于是这两位河南江北行省的老乡就这样在四川不期而遇,双方打了一仗,韩宋军队惨败,打不过就加入,所以傅友德就归附了明玉珍。
当时明玉珍只是徐宋各路统兵将领里的一位,地位并不高,所以手下也没有多少人,数得着的基本也就戴寿、万胜、向大亨、张文炳、邹兴、吴友仁、莫仁寿等几位,而这几位在明玉珍称帝之后的称呼分别是冢宰戴寿、司马万胜、司寇向大亨、司空张文炳、司徒邹兴、司徒吴友仁、司寇莫仁寿。 所以我其实很好奇,如果拍一部以傅友德为主角的电视剧,那么当这三位在汉州城外跟傅友德再次见面时,互相之间是个怎样的心情,台词又应该怎么写。 1911 年 10 月,武昌城内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随后极短时间内革命风潮席卷全国,武昌作为这次革命的引爆点,也成为清军与革命军的重点交火对象,清军参战部队是北洋系的新军的第一、第四、第五镇,革命军是湖北新军第八镇,双方从从 10 月 18 日革命军主动进攻汉口刘家庙清军阵地开始,到 11 月 27 日清军攻陷汉阳结束,恶战四十一天。 其实这并不是双方的第一次照面。 光绪三十二年,1906,10 月,清朝为了检验新建陆军的成色,在河南安阳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史称彰德秋操。参加这次野战演习的北军是新军第五镇及第一混成协,南军是湖北的新军第八镇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协,双方出动军队三万余人,马五千余匹,车一千五百多辆,各省都派出观操大员,还有外国的驻华武官观战,甚至还有国内外媒体记者记录实时报道。 也是在这场军事演习中,后来叱咤中国二十年的人物纷纷登场。 阅操大臣是后来的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演习总参议是后来的民国陆军总长王士珍,中央审判长是辛亥革命时革命军陆军第八师师长哈汉章,南军审判长是冯国璋,秋操参谋是徐世昌,南军第八镇统制是黎元洪,北军第五镇统制是张怀芝,北军混成第一协统领是曹锟。 当时有个年轻参谋在讲评会上问张怀芝:第五镇来了多少人?留守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病号?多少轻病?多少重病?帐篷来了多少?马匹来了多少?张怀芝答不上来,面红耳赤哑口无言。而他后来担任新军第二十镇统制,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他正在筹划着利用永平秋操的机会,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一起弄假成真直接武装起义。他叫张绍曾。 把这段趣事记录下来的人叫冯玉祥,时任新军第六镇十一协二十四标第三营后队排长。 当时各省新军都派人前来参观学习,于是袁世凯把这些围观人员编为中央评判官,监督演习。其中广西派来的广西测绘学堂堂长是位 24 岁的小伙子,他叫蔡锷;东三省派来的东北新军督练所总参议也是 24 岁,他叫蒋百里。 ![]() 这次秋操整体而言是北军占优,但南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作为第八镇统制官的黎元洪,指挥得当可圈可点,湖北新军也让袁世凯眼前一亮。 五年之后的武昌起义,其实就是这次彰德秋操的实战版本。 革命军都督仍然是当初秋操时的南军统领黎元洪,清军督军是当初秋操时负责监督南军的北洋新军第五镇统制冯国璋,而负责进攻革命军事宜的清军将领王占元、李纯,在当初彰德秋操的时候就是跟黎元洪对垒的北军将领。 ![]() 来源:知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