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旧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

dalao @ 2025年07月17日 行业

@庚白星君:一个时代的落幕

讲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这是一场级别极高的会议,距上一次召开,已经足足相隔 10 年,一般只有在历史性关键时刻才会上线,以应对困局,做出巨大转变。

所以,我们要知道当下的城市,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大会提出的方法是如何解决的,才能看懂房地产未来的影响?我们一个一个来。

其实城市问题,我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总结如下:

1、地卖不动了,地方财政面临枯竭

2、开发商一潭死水,金融系统压力较大

3、产业分化割裂,部分城市债务大于收入

4、人口老龄化严重,十年后进入负增长

5、城镇化进入末期,资源严重不平衡

6、老房子、超高层、烂房子太多,居住幸福感较低

总之一句话:

我国城市及人口高速发展期,已经结束, 土地财政进入 "告别期",在产业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该如何破局,这是本次会议的议题。

不过,具体的解决方案已经研究出来了,我总结为三个核心点:

第一个,"全面收缩"。

城市扩张阶段到此为止,支持扩大朋友圈,但是不允许再 "吞地设区",也就是全面叫停 "撤市设区",反对城市盲目扩容。

逻辑很简单。举个例子,山东济南在 2018 年,把莱芜市吞了,设为莱芜区和钢城区。济南受益无穷,GDP 规模扩大,获得大量资源。

但对于莱芜来说,大量资源被转移到主城区,年轻人也都走光了。而地方要用钱的时候,还需要济南批,但济南,肯定会优先发展主城区,那么莱芜区就面临着 "人财两空",产业升级速度不及预期,发展滞后。

如果一个城市已具备较强的辐射能力,那么就可以与县级市在产业、空间上高度融合,撤市划区,可促进一体化发展。

但如果这个城市,本身实力有限,或与县级市产业差异大、距离远,盲目划区,则会触发 "单边虹吸效应",加剧区域矛盾。

实际上,大部分城市都走了后面的剧本。

所以中央表态,可以协同发展,相互帮扶,而不是单边虹吸,通过政策把弱势地带榨干。

大会提到,"未来会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支持县城存活并发展。"

为什么是 "县" 呢?

一方面县城的规模庞大,住着超 2 亿人口,拥有强大的消费力市场,是城镇化的最后一步。另一方面,县城上承大中城市,下接广袤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未来的模式将变成,"一个大城市 + 周边县城支撑" 的协同发展模式。

然后打通城市与县城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尽可能半小时直达,把县城发展成 "卫星城",以此安置中等收入打工人和进城但银子不够的农村人口。

这个模式可以说是,摸着日本 "过河"。

日本就是这样,东京是日本人的打工天堂,人们能赚到钱,但却住不起东京的房子,于是就选择在周边的县城生活,比如千叶县、神奈川县、埼玉县、山梨县等等。

这些地方因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自然景观不错,承载着大量劳动力。这种 "一城多县" 的模式,降低了 "城里人" 的生活成本,提高了 "县城人" 的收入水平。

"县城人",不断努力,成为 "新城市人",打开了向上跃迁的通路,维持了东京都市圈的长期繁荣。

在国内,之前其实已经孕育出了这种模式,比如北京 + 廊坊部分地区,深圳 + 东莞、惠州部分地区,上海 + 苏州、嘉兴部分地区。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基建太过缓慢,一条跨城铁路来来回回修了好多年。这是因为城市之间,出资比例难以调和,利益分配不匀。

但如果现在这条思路确定下来,中央加大补贴和投入,调配资源,大城市周边的交通网建设,会加速建设起来。这就会形成 "组团式城市群"。

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大概是以十年为单位,所以要用县城作为 "

载体",推动农村人口 "先进县,后入城",实现 "城镇化" 的最后一环。

这就涉及到资源的调配,未来国家财政会逐渐聚焦。

1、高铁干线 350 建设可能会停止纳规,国家只支持建城际列车,减速减班次。

2. 全面叫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很可能会永远错过。除上海等极个别城市外,即使是新地铁线路审批可能都很难通过,下一次城市轨道建设潮几乎遥遥无期。

3. 加速支持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能者上、弱者下,跨越行政体制,以产业建设为主导。

第二个,"寻找增量"。

当下,土地财政模式,已经很难维系了,去哪儿寻找增量,才填补这个窟窿?产业发达地区,还有企业税收,但产业欠发达的非城市圈地区呢?

答案还是看产业。

产业代表了居民就业,如果有特殊产业,比如曹县,另辟蹊径做汉服,棺木远销海外,包揽了整个日本的殡葬业,那么国家还会投入资源帮扶。

但如果啥也没有,对不起,国家不会继续投资这个地方,让其勉强维持 "小而美",或者衰败,当然还会进行最后一轮的 "营救"。

而方法,"其实就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这次没有谈及棚改 1.0,意味着,从官方角度,拒绝了大拆大建。一方面是地方没钱,付不起拆迁费,另一方面,人口有限,即是拆建结束,房子卖不出去又成了负债。

但旧房改造和公共设施服务所代表的棚改 2.0 不同。

国家举债补贴大头,地方稍微出一部分,居民出一部分。经济增量就起来了。

庞大的旧小区进行 "微创手术",比如加装电梯、翻新外墙、改造水电暖气管网、增加停车位和社区服务措施。

能带动水泥、砂石、钢筋、玻璃等上游产业,又能带动电梯、景观、设备等中游产业,以及租赁和房屋买卖等下游产业。

而且,新投资出口来了,政府可以用预期房价和出租收益做抵押,把旧城区 "盘活" 成新资产,化债,银行的钱也可以继续借出去了,还可以带来大量订单,盘活企业,带动农民工就业。

这都会产生大量的税收,补充地方财政。

所以旧城改造,表面上是改善民生,本质上是促进消费,以工代赈,盘活地方财政,用时间换空间。

但逻辑上,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

2015 年,货币化安置棚改 1.0,中央救了一波地方,结果大多数城市,继续搞房地产,而对产业发展或升级,置若罔闻。

2025 年,再通过旧房改造棚改 2.0,再给一波机会,如果继续坐吃山空,不思进取,那就真没办法了。接下来各城市都会被迫卷入淘汰赛,没有产业,就只剩下沦为鹤岗的命运。

3、第三条,"控量提质"。

截至今年 6 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 76948 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

之前房地产高速发展,全国各地盲目盖房。在高周转模式下,出现了大量的 "劣质房"。

比如超高层住宅。

大城市因为土地稀缺也就算了,就连一些县城,这些年也盖了不计其数的超高层住宅。

逻辑上开发商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赚更多钱,但问题是,后期维护难度高,物业跟不上,会很容易出现 "贫民窟" 现象,不出 10 年,大家都会见到超高层的破败感。

所以,这次大会,也重点提到,高速发展已过,全面定义商品房开发模式,不准乱拆乱建。

首先做到 "人房地钱" 联动机制,缺房的地方多供应,不缺的地方少供应,房子多到溢出来的地方,不供应。

其次全面 "矮化",减少超高层住宅,提高居住品质。

对于开发商来说,要么别盖,要么就盖好房子,而且从之前 "买地 - 建房 - 卖房" 的模式,转向 "开发、运营和服务" 模式。

现在还能存活下来的开发商,要学会赚慢钱,精细化运营,增加业务,可以做持有经营、城市更新、代建城市配套,还可以从事物业服务,这才是未来的长线需求。

以上,就是大会的核心内容。

如果觉得还是不懂,那么接下来我再用大白话串起来,做个总结,以及分析对未来房地产的趋势影响。

这场会议,主要是认为之前的模式不行了,决心转舵开启新的模式。

之前本来想着,压制东部沿海人口聚集,限制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和各种差异化缴纳费用,来提高东部沿海城市的居住成本。

同时放松内陆房地产开发,这样大批的外来打工人员就只能在老家或者附近城市买房,可以迅速提高内陆地区的城镇化。

内陆城市拿到原始积累,改善基建,招商引资,再配合国家的大力投资,就可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淘汰下来的产业,从而实现内循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内地的房地产倒是发展了,结果钱却没了,招商引资一团糟,没搞出来产业也就算了,还搞出一大堆空城和负债……

算了,还是赶紧止血吧,把钱花在能造血的重点城市上,给原本压制的沿海城市松绑,快点赚钱,把窟窿补上。

总之,持续几十年的中西部城镇建设要熄火了,以后资源和政策会倾斜到少数几个城市群和经济带,人口也会往这些城市集中,那些没有造血能力中小城镇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身自灭。

而棚改 2.0 是中央帮地方的最后一次机会,就看能不能把握住。这场会议,是民生、化债和启动新经济引擎的一次重要定调,接下来会轰轰烈烈进行。

但说实话,我抱有的希望不大,是骡子是马,这些年早已经遛完了。能发展起来的早发展起来了,而发展不起来的,给了机会业也没用。

能实现弯道超车,以及后来者居上的城市,屈指可数。不是唱衰,而这是系统性的问题,一个城市需要极大的勇气,从上到下,整体拥有革命精神才行。

其实上面也清楚,所以这波帮地方化完债以后,基本都要求省吃俭用,躺平算了。

满级老读者,应该知道,我在很多年前就预演了当下这一幕。抛出的 "分化理论",随着时间增长,会逐渐兑现其价值。

今年之所以很少写房地产,是因为可写的内容,过去都写完了,从宏观到微观,事无巨细。

不看怎么说,就看他们怎么做。

我一直在强调,城运即人运。

一个城市能不能发展起来,是 "天时、地利、人和" 的结果,其中 "人" 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也是最不可控的因素。

这个非常考验你对所在城市的判断力。

如果你认为你所在的城市,有发展,"人" 没问题,那么买房是可以的,因为经济发展好,产业强,人口涌入,最终会提高资产的稀缺性,反哺到房价层面。

当然前提一定是满足大众需求的 "好房子"。

但如果你认为你所在的城市,没有发展,"人" 有问题,如果不影响孩子读书的情况下,租房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城市的房子,不是资产,而是消费品,会随时间慢慢折旧,房子也会变老。

每个城市的房地产趋势是不一样的,所以再拿个别谈整体,就是脑子不清醒。至于老龄化、人口减少问题,参考日本就行了。

我国房地产,就是摸着日本过河,最终走向新加坡模式。

日本房价泡沫过,崩过,是纯粹的硬着陆。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生不育。几乎是现在东大的翻版。

但近两年,东京、大阪、川崎、横滨市等核心城市,房价涨势很好,但除此之外,其他仍是一潭死水。

说白了:万变不离供需。

对于东大来说,人口和经济基数较大,则会出现几个缩略版的日本,比如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这几个是固定的名额,其他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产业红利,实现命运的反转。

其他省份,可能只有省会和特别城市,能跑出来,比如西安、长沙、济南、福州等等。

万物都要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看懂趋势,趋利避害,适当做出取舍。房地产的旧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