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松书舍

haitao @ 2025年08月31日 读书

@黑夜之睛滚雪球:90 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后金庸把自己在香港、美国的藏书都运回来,建一个藏书楼。之后,金庸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别墅和藏书一起送给杭州。

当时这事儿在杭州市政府内部还挺受关注的。你想啊,西湖边的地多金贵啊,那可是寸土寸金的景区核心区,平时别说批两亩地建私人别墅了,就是盖个公共厕所都得层层审批。但金庸是谁?那可是写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的 "武林盟主",全中国谁不认识他?而且他提的条件也实在 —— 建藏书楼,百年后连房带书都捐给杭州,这可不是单纯的私人享受,明摆着是给杭州留文化遗产呢。

听说当时市领导专门开了个会,有人担心开了这个头,以后名人都来要地怎么办?但更多人觉得,金庸这事儿不一样。他不是来圈地炒房的,是来做文化的。他那些藏书,光听着就吓人 —— 香港、美国运回来的,肯定有不少孤本、善本,真建成藏书楼开放了,那杭州就多了个文化宝地。再说了,金庸都表态百年后捐赠,相当于政府现在 "借" 地给他用,将来还能落个好名声,怎么算都不亏。最后拍板:批!但有条件 —— 建筑风格必须跟西湖景区统一,得是江南园林那味儿,不能搞成西式洋房破坏景观;而且产权得写清楚,百年后无条件移交政府。金庸一听,当场就拍板同意,说 "没问题,我要的就是跟西湖融到一块儿去"。
 地批下来了,就在灵隐路旁,依山傍湖的好位置。金庸是真上心,自己掏腰包找设计团队,点名要杭州园林管理局的老专家,说 "你们最懂西湖的脾气"。他自己也天天往工地上跑,那会儿他都快 70 岁了,爬山坡一点不含糊,对着图纸跟工人比划:"这个轩要对着湖面,开窗就得见雷峰塔""那个斋的屋檐要翘得再高点,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瓦当滴成帘儿"。工人都说:"查先生(金庸本名查良镛)比我们包工头还能盯活儿!"

装修更讲究。那会儿杭州普通人家连电风扇都未必家家有,他非要给每个房间装冷暖空调,说 "书怕潮怕热,温度湿度得稳住"。书房地面全铺厚地毯,踩上去没声音,他说 "走路出声吵着看书就不好了"。香港来的装修队都嘀咕:"查先生这哪是建别墅,简直是建博物馆啊!"

书运回来的时候更热闹。从香港、美国装箱海运,光集装箱就来了十几个。海关一看清单 ——《资治通鉴》善本、清代话本小说、还有他自己写小说时的手稿,赶紧特事特办。书到了,金庸请了浙江大学的古籍专家来帮忙整理,书架都是按 "经史子集" 分类摆的,连标签都是他亲手写的小楷。

1996 年房子建好,取名 "云松书舍",大门上那副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的对联一挂,整个杭州文化圈都轰动了。金庸自己先去住了两天,第一天在书房看了一下午书,第二天早上起来,站在 "松风明月楼" 的阳台上往下瞅,西湖水波粼粼,游客们挤在湖边拍照,他忽然就叹了口气。

后来他跟市领导说:"这地方太好了,好到我不敢一个人占着。你说我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结果自己在西湖边圈这么个院子,算什么事儿?书藏在这儿,只有我一个人看,那跟废纸有啥区别?" 当场就提出来:"我不等百年后了,现在就把书舍捐给政府,你们马上开放,让老百姓都能来看书、逛园子。"
市领导都懵了,以为他开玩笑,反复确认:"查先生,这可是您花了几千万建的……" 金庸摆摆手:"钱是身外之物,文化才是根。这书舍跟西湖一样,本来就该属于大家。"

没过多久,云松书舍就正式对外开放了。现在你去西湖玩,还能进去转转:"耕耘轩" 里常有老人下棋喝茶,"赏心斋" 的书架上摆着金庸捐的书,随便你翻。有回我带孩子去,小家伙指着对联问我写的啥,我一说这是金庸爷爷建的,他眼睛都亮了 —— 你看,这就是比房产证值钱的东西,文化这东西,越分享越值钱。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