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庞大顶层朋友圈
|
@洛之秋: 爱泼斯坦结交总统、校长、王子、世界首富… 这都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朋友圈里还有语言学家、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以及 DNA 双螺旋结构的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遗孀格洛丽亚・明斯基(Gloria Minsky)? 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为我们做了一次揭秘。👇🏻是 GPT5.1 提取的长文分析,主要是关于爱泼斯坦运作这个庞大顶层朋友圈的模式: ========= 首先,是以全球流动性为名的 "行踪打招呼" 模式。邮件里最常见的开头,是 "我刚到纽约""我马上去图卢姆、达沃斯,再参加 DLD 大会" 等这类行踪更新,通过 "你在哪儿""哪天在同一座城" 这样的问候制造联络的契机。作者说,在这一阶层里,"Where are you today?" 成了新的寒暄语,取代了传统的 "你吃了吗"。这意味着,爱泼斯坦通过不停追踪他人飞进飞出 JFK、LHR、NRT 等机场的动向,把自己放在一个永远在路上的 "世界公民" 网络的中心;任何一次降落,一场会议、讲座、静修,都是他去 "偶遇"、凑局、撮合的机会。 第二,是以 "非公开信息" 作为礼物的情报互换模式。在这个圈子里,真正值钱的是所谓 "edge"—— 不是人人都能在新闻里看到的信息,而是内部流言、会场小道、投资风向、权力人事等。邮件中常见的就是这种投喂:"我知道某某为什么和特朗普一起打高尔夫""我刚和某国总理吃饭,给你一点内部感受""我和软银、沙特主权基金高层聊过,你要不要听听我的判断",等等。爱泼斯坦有意识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汇聚、分发 "edge" 的枢纽:他知道谁明天在纽约、谁缺融资、谁手里有钱又想显得聪明,于是就能顺手撮合 —— 帮银行家找借款伙伴、帮政客牵线富豪、帮记者安排见沙特皇室,再顺便送一程私人飞机。这种 "有来有往" 的情报礼物,是他拉近与各路名人距离的关键资本。 第三,是聪明与有钱之间的跨界交换模式。文章特别点出,这个网络里有一条隐含的等式:聪明人需要钱,富人想显得聪明,而爱泼斯坦正好站在中间。他给科学家、思想家、教授等 "学术型名人" 提供资助、引荐、项目机会,对方则回报以 "智性光环" 和 "学术声誉" 的背书。有的学者会给他预览自己的研究、提前发论文、与他讨论宗教、气候、人工智能等问题,即便他提出的是充满错字和常识错误的 "富豪式理论",也仍然会被耐心回应,因为对方心里很清楚,对这样一个金主保持耐心,等于在替自己的实验室、项目、节目争取未来的资源。与此同时,他又向金融家、政客兜售这些 "聪明人" 的友情和信誉,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接触 "真正的思想前沿"。 第四,是通过 "社交包装" 和 "门槛管理" 来为别人增光、为自己洗白的名誉炼金术。比如他帮萨默斯的妻子 Elisa New 修改邮件,教她不要简单说 "来上我的节目",而要说 "加入 Serena Williams、Bill Clinton 和 Shaq 的行列来上节目",用名人名单做饵;他自作主张给萨默斯和塞内加尔政客牵线,自称对非洲政坛有独到眼光;他给奥巴马前白宫法律顾问、后来高盛总法律顾问 Ruemmler 出谋划策,一会儿讨论她是否出任司法部长,一会儿又替她分析奖金报价的含义。这类往来对对方来说,是 "一个古怪但管用的社交中介",对他自己来说,则是在不断把自己裹进 "哈佛教授 — 前财政部长 — 华尔街大行 — 好莱坞导演 — 体育明星" 的光环之中,使自己的名字在一连串高贵名号的反射中被 "清洗" 与 "正当化"。 最后,是把所有上述操作嵌入一个跨政商学媒、内部高度团结的 "埃普斯坦阶层" 之中的模式。邮件显示的不是一个单一政治立场的圈子,而是共和、民主、金融家、哲学家、右翼战略家、自由派知识分子、灵修大师、王室成员等的混合体,他们公开场合立场尖锐对立,但私下里的 "最高忠诚" 是对这个网络本身的延续,对彼此的 "互保" 与 "互相给第二次机会"。正是在这样一个习惯于对金融危机、战争、鸦片类药物滥用、住房危机等底层苦难视而不见的圈子里,一个有未成年人性犯罪记录的人才有可能在 2008 年之后再次被接纳,靠聚会、邮件、捐赠和引荐重新装备起他的 "体面人" 外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