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风云:一场跨越百年的世界暗战
|
一 1873 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大清漂洋过海带来三样展品:丝绸、瓷器,以及东北大豆。 那年世界刚从霍乱中挣脱,正在萧条下喘息,急需希望之物。欧洲植物学家围观大豆,称其为 "天赐"。 清廷同样满心骄傲。那大豆产自山海关外龙兴之地,数年间便将茫茫黑土变成天下粮仓。 每年丰收时,大豆南下,布茶北上,辽河上千帆竞逐,一片繁华景象。 此后,为剿灭太平天国,清廷被迫允许外国商船运输大豆。命运开始转向。 东北大豆流入日本,广受欢迎。豆饼可做肥料,炼油可供食用,日本高度精炼大豆油后,发明出色拉油。 1908 年,英国轮船拉着上百吨东北大豆,从海参崴驶抵伦敦,拉开中国大豆出口西方的世纪大幕。 大豆很快风靡欧洲,隔年传至美国,此后,东北大豆每年出口超 120 万吨。 大清帝国已至黄昏,大豆是为数不多,能阻止白银外流的手段。 东北因大豆急速繁荣,大连成海运重镇,营口成油坊中心,长春成大豆运输集散地,被称为 "豆都"。 从大连到长春的亚细亚特快列车飞驰,铁轨两侧是无边沃土。 1920 年,东北大豆产量已占世界 88%,每年出口可换白银 54600 万两,那些白银,成为奉系军阀的底气。 张作霖父子治下,东北主要商品就是大豆。为打破日本人运输垄断,1922 年,张作霖下令,强修奉海铁路。 那是东北第一条自己的铁路,张作霖严令 "不能转让或抵押给外国人",铁路开通后,运输货物七成是大豆。 奉海铁路开通 4 个月后,皇姑屯爆炸声响起,乱世烟尘落下,长夜大火熊熊。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连修三条铁路干线,并在山海悬崖间建葫芦岛港,宣布以后西方只能到葫芦岛港买东北大豆。 日寇大怒,东北大豆已成日本经济命脉,军国主义的獠牙,抵近关东黑土。 1931 年,葫芦岛货运启动,当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一年后,东北沦陷。 那些大豆带来繁华,破碎如旧梦,此后东北大豆被加工成日军的炸药、涂料和飞机合板。 茫茫暗夜中,只余歌声低徊在山野: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张学良修建葫芦岛港同年,美国农业部派植物学家来东北,随行携带 18 个军用储物箱,以及静态和动态相机。 8 个月后,他们踏上归途,在中国收集了 4578 个不同的大豆种子样本。 此后十年,美国大豆产量翻了 9 倍,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开始成为主要大豆生产国。 美国人依靠大豆,修复黑风暴掠过的土地,挣脱大萧条肃杀的阴影,二战时,美国农业部广发宣传册,鼓励农民:种植更多的大豆以取得胜利。 1954 年,美国大豆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产量 46.9%。 而那年的东方,大豆离开舞台中央,新中国首要任务是种植粮食,解决人口吃饭问题。 唯有北大荒,大豆依旧是主角,拓荒者吃着炒黄豆,测出荒野万顷。 大豆重在黑土生长。 作家林青的笔下,那片广袤的土地有个特殊季节,叫 "大豆摇铃的时节"。 二 1982 年,美国大豆协会以国际项目为名,在北京开设办事处。 那年,中国还是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与美国是竞争关系,到竞争对手国家开拓市场,被视为荒谬之举。 然而,美国人看重中国市场潜力,他们招募大量中国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到农村鱼塘边,推广豆粉饲料。 漫长布局后,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加速,1993 年,美国大豆协会在上海增设代表处,外企开始沿中国海岸线建榨油厂。 这些外企大批进口大豆,1996 年,中国从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进口国。 有协会前往南美考察,惊讶地发现四大跨国粮商,已深度控制当地大豆产业,修建铁路,控制仓储,左右航运,操盘一切。 那年的国人在商战前尚天真无邪,无人预料到远方的惊涛。 2001 年加入世贸后,大豆成为首批开放的产品。中国代表原以为中国是大豆故乡,进口只是临时补充: "回想起来,当时大家太盲目乐观了。" 两年后,无声的战争到来了。 2003 年 8 月,美国农业部突发报告,称受干旱影响,美国大豆将减产至 20 年最低水平。豆价应声暴涨。 8 月,大豆期货价格涨至 1900 元每吨,12 月,已增至 2661 元每吨。当年秋天,中方 11 家企业组成代表团,奔赴芝加哥谈判。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楼内,谈判激烈,最终中方以 14 亿美元高价,共签订 250 万吨采购合同,并增加 250 万吨的意向合同。 消息传出后,交易所大厅一时寂静,随即爆发出狂热的欢呼。 很快,商战露出狰狞的真面目。 合同敲定当月,美国农业部宣布此前数据有误,大豆不会减产,反而将迎丰收,国际大豆价格瞬间暴跌至 2200 元 / 吨,跌幅达 50%。 签约的中方企业损失惨重,70% 企业无奈违约,遭遇巨额索赔,并被实施全球采购禁令。 2004 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从千家锐减到 90 家。而这 90 家中,有 64 家被四大跨国粮商控股。中国 85% 的压榨产能,从此易手。 2004 年底,大豆价格回到年前水平,风波仿若从未发生,然而,行业刻骨铭心,将所经历的称为 "大豆斩首行动"。 多年后回首,落幕出局的企业家称: 今天我们谈到全球化,总有人以为中国才是最大受益者,殊不知这里头渗透了多少血泪,是交了多少惨痛的学费才换来的一点进步。 美国粮商控股中国企业后,要求只能买进口大豆,黑龙江大豆再难卖出,农民改种玉米。 东北寒冷的冬日,长期停产的油脂企业内,总经理看着电脑上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价格发呆。 而在万里之外,大洋彼岸,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农民,同样盯着电脑上的价格,满心雀跃。 2018 年,美国出口大豆达 260 亿美元。 那些大豆,从谷仓塔出发,乘火车奔向太平洋海岸,装上远洋货轮,数周后抵达中国,然后被加工成大豆油和豆粕,流入无数家庭。 大豆在世界机器中轰隆流转,直至 2018 年被按下暂停键。 那年,特朗普发难,反制之下,美国大豆被征关税,全球豆价跌至十年低点。 太平洋上,满载 7 万吨美国大豆的飞马峰号,疯狂疾驰,试图在新价生效前,赶到大连。 它冲刺在全球化崩裂的黄昏,最终在港口前,减速,熄火,停下。 它没赶上时间窗。那年整个八月,它在大连港外海原地打转,随潮起伏,无所适从。 三 2018 年 8 月,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堪萨斯州,举办大会。 中国买家如约而至,然而在参观农场、视察豆田、体验收割机后,一单也没买。 有关大豆的故事开始转向。 2019 年,农业部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此后多项政策组合发力,国产大豆开始复兴。 中储粮在内蒙增收大豆,新疆大豆亩产创纪录;在东三省,收购大豆的告示广为张贴,种植大豆比种玉米,每亩多补助 200 元。 最新发展规划中,2025 年,大豆种植面积将达 1.6 亿亩,年产 2300 万吨。黄河、淮海、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在进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自产同时,中国买家也有了新去处。 巴西最大港口桑托斯港,金黄色大豆从粗大管道倾泻而下,倒入万吨巨轮的货仓内,港口工作人员用铲子平仓,甲板上落满循味而来的鸽子。 巴西已成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当地农场主大规模铲除以往英美需求的咖啡可可,开始专心种大豆,"从头建供应链"。 在邻国阿根廷,大批大豆同样运向东方,2019 年,美国记者探访写道: 这个国家的船中有一半装满了大豆、豆粉、豆油等大豆制品,驶向亚洲。 2025 年 8 月,巴西数据显示,8 个月共向中国出口大豆 6600 万吨,创历史新高。 同月,特朗普发文称: "我们伟大的农民生产着最优质的大豆。我希望中国能迅速将其大豆订单提高到原来的四倍。我们将提供快速服务。" 然而,中国不为所动。今年,中国首次在出口季节开始时,没有购买任何美国大豆。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坐在拖拉机上,向特朗普紧急呼吁:中国市场对我们的生计至关重要。 10 月 8 日,伊利诺伊州大豆丰收,然而豆农满心焦虑,他们对美国政府的补贴计划并不满意: "如果中国开始在其他地方采购,就很难再回到美国购买。一旦我们失去了这些,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是巨大打击。" 美国各地收获的大豆,堆积在谷仓中,而谷仓已不够用,多地正临时加盖。 10 月 15 日,伊利诺伊州一处谷仓,因存储过多崩塌,816 吨大豆轰然流淌而下,烟尘四起。 一切在烟尘中落幕又开幕,而大豆也完成百年的旅程。 它是万国博览会的骄子,是军阀的财源,是敌寇的狼烟,是北大荒的根系,是全球化的明星,是怒海的惊涛,是时代的种子。 百余年前,闯关东的人们涌入东北,披荆斩棘,烧山开荒,垦出农田。 第一年,他们种上荞麦。第二年,他们种上成片大豆高粱。 那大豆骄傲生长。 一如这片土地,有自己的倔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作者:摩登中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