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创新不是来自规划,而是来自试错

heiniu @ 2025年11月09日 生活

@静水深深流 2029:《反脆弱》里还有一个观点震撼了我:大部分的创新不是来自规划,而是来自试错。

我们以为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明了技术,然后工程师拿去应用。

但历史的真相是反过来的 —— 工匠在瞎搞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用的东西,然后科学家写论文解释它为什么有用。

蒸汽机不是牛顿力学的产物,是工匠修修补补搞出来的。
飞机不是空气动力学的产物,是莱特兄弟摔了几百次摔出来的。

但我们的教育系统、公司管理、职业规划,全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

你要先想清楚再去做,你要有完美的计划,你要能预测结果。

这种思维最致命的地方是 —— 它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它让你觉得失败是可耻的,是说明你没想清楚。所以大家都不敢动,都在等一个 "完美的时机"。但塔勒布说,反脆弱系统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小试错。

每一次小失败都在给系统提供信息,让它知道什么不该做。

只要你控制好每次试错的成本,让它不至于毁掉你,那么随着试错次数的增加,你遇到大机会的概率就在不断上升。

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失败的看法。

以前我怕失败,因为觉得失败意味着我不行。

现在我知道,只要我控制好风险敞口,失败就是在给我反馈。

它在告诉我什么不该做,同时在缩小未知的范围。只要每次失败的成本是可控的,那么失败得越多,我离成功就越近。

这才是反脆弱 —— 不是不失败,而是让每一次失败都让你变得更强。

真实的成长曲线,不是斜向上的直线,而是长期平缓然后突然爆发。

我玩推特两个月,前七周每天发内容,涨粉慢得让人怀疑人生。

我在做各种尝试:德国留学就业分享、编程科普、语言学习技巧、生活碎片。

每条只有几个赞,每天涨粉个位数。

但我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只能不断试错。

直到第八周,我发了一条读书笔记,突然爆了。一周涨的粉丝,是之前七周的十倍以上。

那一刻我才明白 —— 不是我的留学经历不够精彩,不是我的编程知识不够硬核,而是大家喜欢我写读书笔记的那种文风。那种直白、有观点、不端着的表达方式。

如果我在第六周因为 "看不到成效" 放弃了,就永远不会发现这一点。

如果我一开始就笃定 "我要做留学博主",就不会尝试读书笔记这个方向。

这就是塔勒布说的 —— 可选择性。

前七周看起来在乱试,其实是在积累选择权。每一次小失败都在告诉我什么不行,同时在缩小搜索范围。

而那个突然爆发的第八周,不是运气,是大量试错之后,终于碰到了那个非线性的爆发点。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