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沙漠里放了 10 万头黑猪:解决世界级治沙难题
或许,只有中国人,治理沙漠才是认真的,而且充满了智慧!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中游的南缘,东西长约 400 千米,东部宽 15-20 千米,西部宽 50 千米,面积约 1.863 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中国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治沙,库布齐沙漠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超过 1/3 的面积变成绿洲,沙丘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每年流入黄河的黄沙减少上亿吨,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明显恢复,10 多万人摆脱贫困。 治理沙漠是一项综合工程,靠的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管齐下,其中不乏中国式创新,比如用黑猪治沙。 ![]() 早在 2013 年,就有人发现了拥猪治沙的潜力,当然不是普通家猪,而是沙漠红山猪,其拥有 50 米的超大活动空间,甚至能越过 1.4 米高的栅栏。 2018 年开始,有团队带着 800 头黑猪进入库布齐沙漠。 猪天生爱拱地,一头猪一天能把 5 平方米的硬沙层拱得松松软软,就像翻过的农田。 在猪食里掺上草籽,吃进肚子没消化完,拉出来就埋进了沙里。 加上猪粪一发酵,有了天然有机肥;而猪尿一渗如,水分也有了有了。 就是这套 "拱地 — 播种 — 施肥" 的组合拳,沙漠里就能种草了。 ![]() ![]()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监测数据显示,三年时间,治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不到 5%达到 96%,耐旱的梭梭树成活率高达 85%,1800 亩流动沙丘直接变身来年改天,而且地下水位五年涨了 1.2 米,雨水渗透率翻了 3 倍。 几年下来,先后投入治沙的猪达到了 10 万头之多。 另外,沙漠里喂养的猪活动量大,肉质紧实,肌苷酸含量比普通猪肉高 6 倍,味道更香,价格比普通猪肉高不少,平均每户年收入额外增加了 3 万元。 2022 年后,库布齐治沙项目用上了无人机监测系统,可以定期扫沙地,生成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地图,从而精准安排猪群去哪儿拱、草籽撒哪儿,治理效率提升 20%,成本降低 15%! 还有光伏板,不仅可以给猪遮阳,还给设备供电。 ![]()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教授评价说:"这模式把生态修复和致富结合得天衣无缝,堪称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标杆。"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专家来考察时都惊呆了:"中国这法子,硬是把全球环保的规则给改写了!" 当然,用猪治沙只是我国治理沙漠环境浩大工程中的一环,更多沙漠正在慢慢变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