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只有花出去才是钱,不然就是纸?
生活中很多的附属品是没有经济价值,也没有实用价值。当然这样选择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精神满足之前,难道不该先夯实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吗? 年轻一代很多消费都是冲动消费,只顾一时痛快,哪曾考虑以后的风险抵御。就拿租我房子的这位 00 后,房租时常拖欠,水电费也总逾期,却偏要贷款买车,每月还得扛着月供。而我买租给他的这套房子,是靠自己刚毕业时的微薄的工资省吃俭用攒了好久,当时周围同龄人都是去买名牌鞋子、汽车、iPhone,现在来看,房价虽然也跌了,现在出手仍有盈利,可他们当年买的那些东西,早就成了不值钱的闲置。 再比如锻炼,身体健康的人其实没必要执着于健身房,去健身房路上来回通勤本就是种浪费。我总觉得,健身房的核心是为了健康,更适合过度肥胖或需要康复的人群;日常锻炼,街头的健身器材早已足够。我自己就是在下班通勤路上顺手练一会儿,既达到了锻炼目的,又省了专门跑健身房的时间。 西什库 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工资,你想没想过,大家要是都像你一样省钱。 没人买 labubu,没人去玩上百元一场的密室逃脱,没人去看上千元一场的脱口秀,没人去看上万元的演唱会。 整个社会消费会减少多少?失业人口会增加多少? 你可以自己省钱,但号召大家都像你一样省钱对社会没有好处,对你也没有好处。 大家都攒钱自己买房子,谁还租你的房子?你公司没有订单,你是不是就失业了? ylshxajh 延迟满足得看延迟多久,15 分钟的延迟,2 块糖变 4 块糖还是不错的。 但我上面举的我自己的例子,大家可以说说这个省吃俭用值得不值得。 再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商店里刚有变形金刚卖的时候,我特喜欢,特想让家长给我买一个,家长说这也不当吃也不当穿的,还那么贵,都能买多少斤猪肉了,不给我买,每次一想起这事,都想流眼泪。 我拥有的第一个变形金刚是给我儿子买的,我当时特别想要,家里不给买的变形金刚,他拿到手玩了不到一个礼拜就扔在一边不喜欢了,现在摆在我的书架里,我现在打字的时候心里都是五味杂陈。 延迟满足就是心里明明想要一个东西,还要压制自己,告诉自己不应该要,现在不要,等着以后要更好的,但以后有没有更好的谁知道呢? 因为延迟没有得到的那个东西,可能会成为将来心里的一根刺,即使现在已经买得起那个东西了,即使现在已经不需要那个东西了,但当时的感觉会刺一辈子。 现实不像实验一样有多两块糖的确定结果,可能等来等去不但没多两块糖,连一开始给的两块都被拿走了,延迟得到的体验还不如拿到两块糖就吃掉呢。 说把钱用在刀刃上,到底什么是刀刃上,随着年龄变化会有不同的看法,上大专时觉得把钱存下来用在未来的某件重要的事上,虽然还不知道那件事是什么,但至少在大学谈恋爱不算把钱用在刀刃上,但现在 40 岁了,觉得 6000 元要是能在大学和一个女生保持三年亲密关系这简直是刀刃的不能再刀刃了。 现在我有小孩,我也感觉很矛盾,我既想让他不大手大脚,养成存钱的习惯,又不想让他太注重存钱,让他因为不舍得花钱产生我这样的遗憾。 该教他怎么省吃俭用,该怎么延迟满足,这个度还是挺难掌握的。 要说让他没赚钱之前该花就花,赚钱之后再开始养成存钱的习惯,这也是不可能的事,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等工作了再想培养习惯就难了。 那个年代的家长都很节俭,从小耳濡目染我就知道存钱不乱花钱,学校里谈恋爱的挺多,但一打听谈女朋友的花销,我又舍不得了。 当初学校大礼堂的电影票一元一张,吃个小炒十元,网吧包夜十元,钟点房三十元,6000 元在学校也够交个女朋友的花销了。 6000 元攒到现在算个啥呀,大专毕业找的工作 1500 元一个月,大学省吃俭用攒了三年钱才相当于毕业的四个月工资。 要是在学校里花了,既能享受到青春的肉体又能有美好的回忆,现在一想简直太亏了。 但当时不这么觉得,当时还觉得上了三年大学攒了 6000 元挺自豪的呢,就跟楼主觉得别人买东西都变不值钱的想法一样,你看看你们都把钱花在女人身上了,大学毕业就分手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吧,我可是实打实的攒下钞票了。 当时还看不起别人呢,还沾沾自喜呢,现在看当时简直傻死了,傻得可笑。 楼主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你觉得别人当年买的那些东西成了不值钱的闲置,但别人从那些东西里得到了很多很多快乐,你觉得不值,别人觉得很值。 其实到死的时候想想,你是有一套房子好?还是有很多快乐的回忆好? 是有一套房子这个结果重要?还是有很多快乐这个过程重要? 你为了攒钱买房子是不是放弃了很多快乐的回忆? 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菠萝它爸 代沟和追求不同。 所以,楼主哥,你看我也是老一代人了,90 后也老了,竟然也不知道及时行乐,不知道超前消费,不知道人生苦短,就知道劝年轻人学理财,买优质资产碎片,构建个人的被动收入体系。(为什么只买碎片,因为一整个上市公司谁能买得起啊)这种思想不能有,因为人活一世,延迟享乐,有可能一延迟,就到退休了。还是要及时享乐。 还没想好明天取 俺是大学生,俺是 00 后,让俺分享一下俺的想法。 我的消费价值观是该花花该省省,把精力放在赚钱上。具体可以有下面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该省 2000 不买 Nike 的例子。刚上大学,自己的鞋子非 nike 不可,导致每月基本都是月光族。后面来到了集思录,淦,每个月钱到手,第一件事是想买一手哪个可转债。得亏有这个意识才能在后面考研时有底气掏钱,以及现在需要花钱的时候得心应手。 第二个例子,该花 20000 块钱来考研。我能考上研很大原因是因为我敢于花钱。22 年疫情,所有人在家学习,但是我认为家里太舒服,于是乎就卖掉了可转债,去学校附近租了学生考研宿舍,办了自习室在外面吃住一个月花销 4000-5000 左右。同时花 5000 块钱报了一个线下课,老师讲得很好,我考的也很好。现在回想 2 万,改变了我的命运,真 TM 值。 第三个例子,该花 14000 买笔记本电脑,因为这是我吃饭的家伙。我是搞算法的,所以平时大多时间是写论文看文献敲代码,同时还要到处开会。在考虑了这些需求的情况下,尝试了市面上其他平价的笔记本,依然选择 mac 。该的回报在于干活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优质的生态环境。 第四个例子,该花 1000 左右请实验室同门吃饭,因为我需要他们的资源,以及日常学习上的帮助。这 1000 元的用法是结合了游击和大团战。游击就是实验室聚餐的时候我会在去的路上提个应季的水果,在等餐的时候我的水果是主角,或者到了应季的季节从朋友圈买几箱家乡原产地水果,都是小钱。团战主要就是请大家吃饭了,人不能太多,4-6 个为佳。人多了请不起,人少了达不到效果,同时别人会怀疑请客的目的。 该的回报,同门介绍源源不断的大厂实习,以及我的论文基本上第一轮自己写,第二轮由 4 个博士来帮修改提意见,让论文达到了我不该有的层次。 另外俺也有一个女朋友…. 不过疫情替俺节省了很多开销… 总之,花钱的时候思考一下是现金重要还是对应的回报重要就行了。就像公司强赎时需要考虑是股权重要还是现金重要,而不是一味囤着现金。 凡先生 "寅吃卯粮" 不是 00 后特有的,以我所见 80 后开始就很多人如此,有句俗语叫 "驴屎蛋子两面光",我身边同学很多信用卡各种负债,所以不能特指 00 后。集思录的整体人群消费很理性,甚至可以用抠搜来形容,钱要花在刀刃上。如果年轻人都不敢花钱那真是很可怕的事情,消费你刺激不起来。 都星哲 733 延迟消费不是不消费,现在延迟消费是为了未来可以用资产收入来消费,不用花光了钱又去出卖自己的劳动,是为了未来可以用钱买自己的时间,是为了未来可以有底气拒绝某些东西。 哈哈,低消费是为了到四十多五十岁能退休。为自己负责, 包括了为中年的自己负责,为老年的自己负责,钱不能光花在现在的自己身上,也要投资在未来的自己身上,健康也是,不能只图一时爽。 芒格经常举例莫扎特,天才作曲家发了财,但是挥霍无度不懂理财,生活反而经常陷入困顿,35 岁就嘎了,临终前穷困潦倒。 骆驼 1978 有人说,钱只有花出去才是钱,不然就是纸,我是部分认同这个观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