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谈教育:父母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faker @ 2025年11月12日 生活

@楚团长聊聊天: 第一时间看了前老板方三文对段永平的采访,关于投资的部分,我个人感觉增量信息并不太多,段永平是一个典型的巴芒主义者,核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做诚实正直的人。

比较打动我的,反而是段永平谈教育的部分。

段永平反复强调 "安全感" 是教育的起点,一个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有能力去理性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失败和未知。反过来,那些习惯在惩罚中成长的孩子,哪怕成绩好,也可能失去了自我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我把访谈中,有关他谈教育的部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勉。

1、关于小时候的教育

段永平说,"我爸妈好像不太怎么管我,没有太多的要求。" 他们不卷、不急、不对段永平设定强制性的规划,也从不靠压力或惩罚推进孩子的成长,而是给出明确的信任与边界,让孩子 "自己做决策"。

段永平说,小时候 "很多东西我是可以自己做决策的",并且 "我从小就很习惯自己做决策",这种自主性是父母给的,"我觉得这点可能跟我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段永平强调,这种安全感,是孩子形成理性、自我判断力的根基。因此,段永平不认同对孩子 "天天抓着去训" 的做法。他观察到,如果小孩 "有安全感的话,人是很难不理性的"。

段永平关于学校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关于被认可的回忆。中学时,一个英语老师对他说:"你不能像他们那样不学习,光贪玩",虽然段永平自己讲英语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位老师当时仍强调 "你跟别的小孩不一样"。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有人说你不一样的时候,你真的是会记住的。"

鼓励式教育,真的很重要。

2、段永平的教育观念

段永平认为,父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给孩子建立稳定的 "安全感"。

"父母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来自不被羞辱、不被控制、也不被伤害,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让孩子获得信任、尊重与理解。

段永平反对用打骂来管理孩子。他说,"打孩子、呵斥孩子,会降低他们的安全感","打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孝顺,那是吓的,但对他一辈子的发展不好,他会不开心。"

段永平强调,"安全感不等于溺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花时间与耐心,在爱与规则之间划出合理边界。他认为,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该做作业他就做",真正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容易失控,反而更能 "自觉"。

对待孩子的情绪,段永平非常尊重。他举例说,孩子赌气时可能说 "我不爱你了",这时候家长千万别较真,"你不需要计较,别和他正面冲突,转移注意力就好了",过一会儿,"他可能又会说'我爱你'。" 不要和孩子杠上。

有一次他儿子哭,他本能地说 "男孩子哭什么哭",儿子回应:"爸爸,你就让我哭一下嘛。" 段永平说:"我想,孩子说得对,为什么不让他哭呢?"

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接住的,而不是被压制。

他承认,自己也曾经尝试过 "打孩子",想看看是否有效。但实践后他意识到,"完全不管用"。于是当面给孩子道歉,并承诺 "以后永远不会再打你",后来确实做到了。

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他还秉持一个原则 "我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求孩子。"

在他看来,孩子就是看着大人在学:"你骂他,就是在教他骂人;你打他,就是在教他打孩子;你发脾气,就是教他可以发脾气;你对他好,就是在教他如何对人好。"

言传不如身教,教育中真正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把你希望孩子学会的样子,活出来给他看。

3、段永平谈终身学习

在段永平看来,大学真正教给他的重要东西,不是具体知识,而是 "学习的方法" 和 "可以学会的信心"。

他说:"大学里最主要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怎么去学习,建立了一个信心。碰到不懂的东西,你是可以学会的。这样的话,你对未来的恐惧就会少很多,不然你什么都害怕。"

很多人因为缺乏这种 "我能学会" 的信心,面对新技术、新工具时会本能地退缩。关键在于 "你碰到什么东西不会害怕,会想着去学习,而不是感到恐惧。"

段永平也不否认,自己是典型的 "小镇做题家",通过不断做题练出了一种对 "逻辑和错误" 的敏感。他认为:"做题确实有帮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悟出来。关键是要从中找到方法,从你犯的错误中找到原因,这样才能学到整个逻辑。"

所以,对段永平而言,教育的核心不是 "有没有那本书",而是有没有从错误中总结规律的能力;不是 "你记住了什么",而是 "你有没有勇气去学、方法去学、信心去学"。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