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0 亿美元 AI 骗局,假的?
|
现在全球市场讨论最多的话题,就两个: 1. 美联储 12 月份到底将不降息; 2.AI 到底有没有、有多大泡沫? 前者的分歧越来越大,预期概率一变再变;后者,Peter Thiel 和软银旗下基金都选择在高位减持甚至清仓英伟达,恐慌情绪不断蔓延,投资者也开始纷纷抛售 AI 股。 此时此刻,作为全世界的希望,英伟达再一次站了出来。 11 月 19 日盘后,英伟达扔出堪称离谱 Q3 财报:总营收达到创纪录的 570.06 亿美元,不仅同比暴涨 62%,还远超市场预期的 549.2 亿。 净利润飙到 319.1 亿美元,同比涨 65%,折算下来每天净赚 3.5 亿;每股收益为 1.30 美元,同样超过预期的 1.26 美元。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预期,Q4 营收预计将达到 650 亿美元,上下浮动 2%,依然远远超过分析师平均预期的 616.6 亿美元。 这也意味着,英伟达未来的增长引擎依然没有熄火的迹象。 黄仁勋在财报会上安抚投资者:"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 每一块 GPU 都被点亮并使用,训练和推理需求均呈指数级增长,AI 正进入良性循环"。 简单来说,什么 AI 泡沫,没有的事。 财报发布后,英伟达当天在常规交易时段已经涨了 3%,盘后又一度涨超 6%,大幅缓解近一个月的回调压力。 但就在所有人都松一口气的时候,幺蛾子又来了。 老黄话音刚落,就被光速打脸。 真真假假 由于 9 月非农大幅超预期,市场对 12 月降息预期下降,导致美股大涨转大跌。 英伟达前一天的涨幅全部蒸发。 客观来说,这次转跌与英伟达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但好巧不巧…… 与此同时,外网突然疯传一篇文章,题为《揭穿 6100 亿美元庞氏骗局的算法:机器智能如何揭露 AI 行业的循环融资骗局》,作者为 Shanaka Anslem Perera。 核心观点之一是:英伟达发布的 Q3 财报中的数据存在严重矛盾。 第一,财务矛盾。 英伟达财报显示未结账款达 334 亿美元(同比激增 89%),库存积压 198 亿美元(3 个月增长 32%),但管理层声称 "需求旺盛供应紧张",二者逻辑矛盾。 第二,现金流异常。 英伟达实际产生 145 亿美元现金,却报告 193 亿美元利润,两者相差 48 亿美元。 现金转化率只有 75%,远低于同业 95% 的水平,达到危机级别。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第三,循环注资骗局。 英伟达向 xAI 注资 20 亿美元,xAI 却借贷 125 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微软向 OpenAI 投入 130 亿美元,OpenAI 承诺斥资 500 亿美元购买微软云服务;微软为该云平台订购价值 1000 亿美元的英伟达芯片;甲骨文向 OpenAI 提供 3000 亿美元云服务额度,OpenAI 则为甲骨文数据中心订购英伟达芯片。 同一笔资金在不同公司间循环往复,被多次计入营收,却无人真正付款。 一旦资金链断裂,可能触发 6100 亿美元级别的系统性清算。 有人觉得,正是因为以上事实被揭露,才导致英伟达在短短 18 个小时内股价反转。 不可否认,文章的观点看起来是挺有说服力。 但作为投资者,不能听风就是雨,必须要去求证。 首先,这篇小作文的作者,实际上是一家斯里兰卡的宠物店老板,并不是所谓的 "独立研究员"。 我们当然不会戴有色眼镜,这位老兄或许对行业确实有深入的研究。 但我不认为市场的反应,会跟一个完全不搭边的人的言论有任何关系。 也就是说,英伟达乃至整个 AI 板块的表现,与这篇小作文无关。 很多人完全是倒果为因、牵强附会。
其次,数据有没有问题? 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仔细做过对比,你会发现,文章中有部分数据与实际完全不符,怀疑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而编造的。 文字中声称的几个数据点如下:"应收账款 334 亿美元","一年内激增 89%";"库存芯片达到 198 亿美元",三个月内增长 32%;"现金转换率仅 75%","客户平均付款周期由 46 天延长至 53 天"…… 对比真实财报:应收账款约 339.91 亿美元,没问题,但并没有 "一年内激增 89%" 之类的数据。 报表显示库存为 197.84 亿美元,但并没有 "三个月内增长 32%" 这一增幅公开报表。 同样的,报表里找不到 "现金转换率" 的公开数字,也没有 "客户平均付款周期 46→53 天"、"104 亿美元可能永远无法收回" 等细节。 …… 显然,这篇小作文大部分都是前半段数据与公开数据吻合,但后半段涉及到描述的数据,比如增长率、不可收回金额、客户付款周期、供应链受限导致库存累积等等,不仅在财报中根本没有提及,在其他官方报表或主流财经报道中也都找不到来源。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一家宠物店的老板,上哪知道的这些 "秘密" 呢? 不能说 100%,但大概率,是被夸大、乃至于捏造的。 那么,为什么一篇这样不知所谓的文章能引起全市场关注? 还是因为市场连日陷入冰点,大家太慌了。 冷静下来,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 全面开花 还是回到英伟达的 Q3 财报上。 分业务来看。 第一,当然是占总营收 89.5% 的数据中心业务,这是绝对核心。 首先是计算业务(核心为 GPU),以 430 亿美元营收贡献了数据中心业务的 84%,主要来源于 Blackwell 系列芯片的统治级表现。 截至 Q3 末,Blackwell GPU 总出货量已达 600 万块,其中第二代 Blackwell Ultra 芯片占比超 70%,单季出货量突破 280 万块,相当于每天卖出 3.1 万块芯片。 其赚钱能力非常惊人。单块 Blackwell Ultra 芯片均价约 1.2 万美元,较上一代 Hopper 芯片高 30%,但因采用台积电 4NP 先进工艺,单芯片制造成本仅增加 12%,直接将计算业务的毛利率推至 78.2%,比数据中心业务整体毛利率高 4.8%。 不过上一代产品依然在发挥余热。 Hopper 系列本季仍贡献 62 亿美元营收,其中 H100 芯片在中小企业 AI 推理场景的出货量达 45 万块,占该系列总出货的 63%。 更传奇的是六年前发布的 A100 芯片,目前全球仍有超 120 万块在满负荷运行,仅 Q3 就通过维护服务、升级授权等方式创造 4.3 亿美元收入,堪称 "算力常青树"。
其次 "GPU + 网络" 的协同效应继续爆发,导致网络业务以 82 亿美元营收、162% 的同比增速成为最大惊喜。 核心产品 InfiniBand 交换机 Q3 出货量达 18 万台,同比暴涨 210%,其中支持 400Gb/s 速率的 IB 400 系列占比 85%,单台均价 4.2 万美元,较上一代高 25%。 这种爆发源于 "算力集群化" 需求:每 100 块 Blackwell Ultra 芯片需配套 8 台 InfiniBand 交换机,而 Q3 数据中心客户平均每单采购包含 1200 块 GPU+96 台交换机,这种 "捆绑式采购" 使得网络业务营收增速始终高于计算业务。 以微软 Azure 为例,本季采购的 15 万块 Blackwell 芯片配套了 1.2 万台交换机,仅这一单就贡献 12% 的网络业务收入。 第二,游戏与 AI PC。 43 亿美元营收、30% 的同比增长,看似是 "配角",实际上是英伟达在稳固消费级市场的基本盘。 传统游戏方面,RTX 50 系列显卡自今年发布以来,累计出货量已达 1100 万块,Q3 单季出货 480 万块,占全球高端显卡市场(单价≥300 美元)的 72% 份额。 其中 RTX 5080 最受追捧,单季出货 210 万块,部分电商平台溢价率甚至高达 20%。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 AIPC 业务,本季营收达 14 亿美元,同比激增 68%,成为游戏板块的黑马。 核心产品 GeForce RTX 5090 AI 显卡出货量达 85 万块,占 AI PC 显卡市场的 67%,配套的 AI 软件平台 NVIDIA AI Studio 已有超 2800 万用户,较上季度增长 45%。
第三,专业可视化业务。 企业级的需求正在爆发,主要集中在设计工具和医疗影像两大场景。 面向建筑、汽车设计的 Quadro RTX 系列本季营收 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62%。 这背后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刚需:全球 Top 50 汽车制造商中,42 家已将 Quadro RTX 系列用于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单家年均采购量达 2300 块,较去年增长 40%。 医疗影像的核心产品 NVIDIA Clara Guardian AI 医疗显卡出货量达 5.8 万块,较上季度增长 32%。 美国 FDA 已批准采用该显卡的 12 款 AI 影像诊断设备上市,仅 Q3 就新增 3 款,推动北美地区医疗客户采购量同比增长 110%。 此外,科研领域的需求同样强劲,全球超 500 所高校采购该系列显卡用于分子模拟研究,单校平均采购量达 180 块,较去年增长 50%。 第四,汽车与机器人。 营收占比虽然只有 1%,但没有人会怀疑其长期潜力。 自动驾驶芯片业务的核心产品 DRIVE AGX Orin 出货量达 120 万块,同比增长 55%,配套的自动驾驶软件订阅服务收入达 8200 万美元,同比增长 180%。 更重要的是客户结构升级:本季新增蔚来、小鹏等 4 家中国车企客户,全球采用 Orin 芯片的车型已达 68 款,较上季度增加 12 款,其中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占比从 18% 提升至 25%,推动单芯片均价从 280 美元涨至 320 美元。 机器人业务的核心产品 Jetson AGX Orin 开发者套件出货量达 9.2 万块,较上季度增长 28%,配套的 Omniverse 机器人仿真平台已有超 1.2 万家企业用户,较上季度增长 35%。 工业机器人领域表现尤为突出:ABB、库卡等头部机器人制造商本季采购量达 1.8 万块,用于打造 AI 驱动的协作机器人,单台机器人配套的英伟达芯片及软件价值达 4500 美元,较传统机器人高 3 倍。
财报给出的是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意味着近几年的 AI 狂欢,是有实际支撑的。 泡沫可能是有,但必然没有做空资本宣传的那么大。 那么后续呢? 英伟达已经给出了 5000 亿美元的收入承诺,而且 2025-2026 两年数据中心收入可见度已经锁定,这意味着订单已经排到后年了。 需求端有三个明确的爆发点: 1. 推理需求即将反超训练:现在训练需求占主导,但据黄仁勋的说法,推理要实现 "全天候运行",每家公司都在生成海量 token,未来 12 个月推理需求可能超过训练,而英伟达在推理的高准确度、高吞吐量优势没人能比。 2. 具身智能接棒:黄仁勋反复强调的 "物理 AI" 已经起步,能理解物理世界的机器人需要巨量算力,这也是英伟达建 Omniverse 的原因,这块需求才刚刚打开缺口。 3. 主权 AI 和企业 AI 持续放量:欧盟 200 亿、沙特 500MW 只是开始,全球至少 20 个国家在推进主权 AI 项目,企业端 "AI 工厂" 建设热潮才刚启动,这些都得靠算力撑着。 目前最大的变量是,Rubin 平台能否延续神话? 英伟达方面说,Rubin 芯片平台进展顺利,2026 年下半年量产,这是决定下一轮增长的关键。 从现有数据看,Rubin 会使用更先进的制程和封装技术,台积电从上面赚的钱会从 11 亿涨到 14-19 亿美元 / GW,这意味着 Rubin 的单价和性能都会再上一个台阶。 更重要的是,Rubin 要适配物理 AI 和更大型的 AI 工厂,正好踩中了下一波需求爆发点。 如果产能能跟上(台积电已经在提前备货),英伟达的 5000 亿收入承诺能完成,甚至可能把 AI 算力的景气周期再拉长 2-3 年。 而到那个时候,最前沿的技术又不知道该进化成什么样了。 尾声 短期看,Q4 650 亿美元的营收目标依然能稳军心;中期看,2026 年 Rubin 量产前,算力需求大概率都不会降温;长期看,数据中心向 "AI 工厂" 转型也才刚开始,这波革命至少要持续 5-10 年。 正如黄仁勋自己所说,AI 正经历从 CPU 到 GPU、从生成式 AI 到智能体的三大转型,当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作为这个时代最热门的领域,泡沫一定是存在的,但重塑全球产业的效率革命,也确确实实正在发生。 后者才是主干,前者不过是细枝末节。 AI 的故事,或许才刚刚进入高潮。 来源:格隆汇 |
- 江山北望:东晋百年北伐,为何总是功败垂成?..
- 投资这事千人千面,按图索骥容易走进死胡同..
- 内幕!扒一扒第一届鸡王争霸赛的黑料!..
- 谷歌发布 Nano Banana Pro ,把设计师的饭碗给开..
- 千万不要给人做担保,再近的关系也不要..
- 6100 亿美元 AI 骗局,假的?
- 从卖掉自住房,到租房这 10 个月的感受..
- 马斯克没做成功的项目
- 还在说 AI 泡沫要爆了?老黄的点钞机都快冒烟了..
- 35 岁怎么办?我的三个阿里中年老战友的真实退路..
- 为什么有城市叫「北京」「南京」「东京」而没有城..
- 控制体重是一辈子的事情
- 大白菜和卷心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什么要把叶子卷..
- 比路边摊还便宜,五星酒店摆摊能赚钱吗?..
- 关羽被刘备的小舅子给出卖,导致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