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每天把鱼冲入大海,这些海中无法存活的淡水鱼最后去哪了?
你以为的黄河: 实际上的黄河: 鼠标画得有点抽象,意思到了就行。 作为脊椎动物,鱼类也是需要睡觉、休息的。 如果黄河真的是第一张图的那样,全程都只有持续向下的水流,的确很难会有鱼生存。 即便有,也只能是在有大量乱石和水草的地方。 有过农村小溪捕鱼经验的知友就会知道,有固定鱼群的地方,基本上只有水坑和洼地。 稍微有点急的溪流,就很难会有鱼群在固定的地方出现。 即便出现,要么很快被冲往更下游的洼地,要么力争上游,来到更上游的洼地。 正是因为淡水鱼的生存环境,是一个一个通过湍急水流连接的洼地,所以淡水鱼才进化出了逆水而游和洄游的习性。 每次大雨,上游都会形成更大或者新的洼地。 食物多(虫子、植物果实等),天敌少。 除了基本的生存外,在上游产卵,生育后代,也会更有优势。 小鱼是很容易被冲走的,上游水流更缓,更小,不仅小鱼不容易被冲走。即便被冲走,还会遇到很多洼地,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基本上中小型鱼类,都会在大雨、洪水中有逆水而游的习性。 但其实,冲回来的鱼居多。 小时候大雨的时候,哪怕拿个竹兜放在小溪中,都能接到从下游池塘一路游上来,然后力竭再次被冲下来的鱼。 能到上游的鱼越少,也意味着到达之后,也越具有生存优势。 至于像题主所说的,最终被冲到海里的鱼也不是没有最典型的就是鲑鱼。 鲑鱼祖先以前认为来自大海,但现在一般认为来自淡水,最早 6500 万年前就开始起源了。 进入大海的鲑鱼,可能是在 1.6 万年前的美洲。 一群鲑鱼熬过了第四纪冰期,终于迎来了生存的曙光。 但它们并不知道,随着冰期结束,它们面对的是更加「鬼畜」的鱼生。 随着全球变暖,冰坝周期性破裂,发生周期性的洪水。 冰川海水,一直持续了数千年,其中米苏拉湖的冰洪就冲刷了哥伦比亚高原上百次。 绝大多数的鲑鱼都灭绝了,活下来的鲑鱼,选择冰川还是海水? 很明显,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在海水中活下来的代价,比在冰川中的代价低很多。 我们可以想象,洄游鲑鱼进化的过程。 这些鲑鱼祖先遭遇冰冷洪水,先死掉了绝大多数。随后部分进入海水,剩下的部分又死掉了绝大多数。最终,一部分体液渗透压稍高的个体,扛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了淡水,从而得以繁行生息。 当它们发展到足够规模以后,再次遭遇冰冷的洪水。 经过不断反复的淘汰选择,经过 N 次迭代后,最终活下来的鲑鱼,体液渗透压越来越高,介于淡水鱼和海鱼之间,甚至还发展出了用鳃排盐的能力。 它们不仅在海水中存活的时间变长了,而且由于生存淘汰率高,它们也进化出了非常强的繁殖能力。通过足够高的繁殖数量,来平衡淘汰率高的问题。 同时,要保证足够多的后代存活下来,也意味着需要洄游到上游,选择食物充足、天敌少的区域甚至,为了后代的生存,不惜牺牲掉自己。 就这样,经过数干年的的进化,以太平洋鲑鱼为首的洄游鲑鱼也就诞生了。 或许,正是因为过于残酷的进化过程,才让鲑鱼的繁殖,达到了自然界少有的高度内卷。 鲑鱼父母横穿 800 公里,以死亡为代价,终生产一次。 平均 4000 颗,大约只有 15 孵化,最终 200 条入大海,10 条成功洄游,但最终只有 2 条到达出生地正好一代代的不断循环。 鲑鱼会在河流中生存 1~5 年,才会进入大海,它们成长的保证,正是可以栖息的洼地、河床、河湾、水草、湖泊…… 像鲑鱼这样进入大海,还能活下来的鱼类,其实是很罕见的,需要复杂而特殊的进化成压力。 绝大多数冲入海水的,除了少分再次回到淡水的,其它的自然是死了,再次进入自然大循环。 来源:知乎日报 |
- 公职人员下班后送外卖,就别考虑面子的事了..
- 如何降低成本,扛过去现在的行业低潮期?..
- 一周食材怎么储存,大厨结合自己的经验告诉你..
- 佛山已确诊基孔肯雅热超千例
- 杭州自来水的事儿
- 黄河每天把鱼冲入大海,这些海中无法存活的淡水鱼..
- 县城手机店,消失于街头
- 毛乌素沙漠是全球首个即将消失的沙漠,从荒漠到绿..
- 财富并没有蒸发,而是通过某些方式重新分配了..
- 人的注意力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 瑞幸进攻星巴克老家:$1.99 的生椰拿铁能卷赢美国..
- 继承人战争?还不如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省心..
- 香港 “时代级” 美人影星 Top10
- 经济下行期人太多岗位太少,就能滋生无数不合理要..
- Netflix 与 YouTube 开始在广告战场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