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很便宜,而贵的东西往往价值约等于零

heiniu @ 2025年10月19日 生活

今天我一边泡澡,一边想到一个深刻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很便宜,而贵的东西往往价值约等于零

便利店一瓶水 2 块钱。Tiffany 一枚钻戒 28 万。

如果此刻我脱水濒死,给我 100 颗钻石我也不会要,我只要那瓶水(在我不得不喝自己的洗澡水之前)。但为什么我们的一生,都在追逐钻石,却对水的重要性定价那么低?

我觉得这不简单是个关于消费主义的陈词滥调。这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被劫持的故事。

其实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就看穿了这个水与钻的悖论。

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哦,还有空气),几乎免费;
 对生存毫无用处的钻石,价值连城。

经济学解释很简单:价格反映的不是" 总体重要性",而是" 边际效用" 和" 稀缺程度"。

但这个合理的定价机制,在心理层面给人们下了一个诅咒。

人们开始把" 价格高" 误读为" 更重要"。

更可怕的是,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是这个骗局的帮凶。

神经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多巴胺系统对" 意外之喜" 和" 稀缺信号" 反应剧烈,但对那些稳定、持续的好处,比如健康、亲密关系、安全感,它会迅速" 适应",调低音量,甚至彻底静音。

于是一个荒诞的现象出现了,

一条" 限量发售" 的推送能让你心跳加速,
 但一个家人的拥抱、一次日落、一杯干净的空气,在你的情绪仪表盘上激不起任何波澜。

商业世界精准捕捉了这个漏洞,并将其工程化,

所有的" 限量"" 联名"" 仅剩 3 件"" 今日特惠",都是在利用你对稀缺的原始恐慌,抬高你的心理估值。

而那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是把一块碳元素(对就是跟铅笔芯同类的)包装成了爱情的终极证明。

人们购买的早已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叙事、符号和地位信号。

但这场由经济逻辑、神经漏洞和商业叙事共同导演的" 稀缺狂欢" 里,大家到底失去了什么?

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 86 年的研究,追踪了 700 多个人的完整人生。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关于幸福最严肃的一次追问。

结论震撼又简单,

预测你晚年是否幸福、健康、长寿的最强指标,不是财富,不是名望,不是基因,而是 50 岁时你拥有的高质量人际关系。

那些真正滋养生命的东西,恰恰是充沛的、可得的、甚至免费的。

临终的病床上没人会遗憾
"哎呀我人生没有挎过爱马仕",

而是
"如果之前能多花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多好",
"上了天能不能重回妈妈的怀抱,就像小时候一样"

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人们选择用文字还是语音联系久未谋面的朋友。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文字,因为觉得打电话" 尴尬"" 冒昧"。但当他们真的拨通电话后,连接感是文字的数倍,而对方感受到的温暖也远超他们的预期。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了那些简单、直接、人性化的连接的力量。

更讽刺的是那些对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资源,本质上都是" 反稀缺" 的。

知识不会因为被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因为传播而增值。MIT,斯坦福都在把课程免费开放。
这些顶尖智慧本可以标价百万,但他们选择了" 零价格"。

因为知识、思想、语言这些东西,价值在于点燃,在于共鸣,而不是独占。它们越被使用,就越丰盈。

互联网本应是这种丰盈的放大器,但人们却用它制造了新的稀缺游戏。大家耗费巨量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追逐那些被标为" 稀缺" 的符号;却对那些真正让我们活过来的、充沛的连接与意义,视而不见。

并没有号召大家放弃消费过上苦行僧生活的意思。

只是,也许,
需要在心里建立两本账。

第一本是" 价格账",用来处理外部世界,比较性价比,购买效率工具。这本账很重要。

第二本是" 价值账",用来关照内心世界。这本账只问一个问题: 这件事是不是然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如果用" 价值账" 重新计算,会发现很多东西的权重发生了惊人的倒转。

一个限量版包包,在价格账上价值两万,在价值账上可能只值 2 块。 一通给初恋情人的十分钟电话,在价格账上接近于零,在价值账上可能值 20 万。

这不是反消费,而是把消费从人生的主角降为配角。

把最宝贵的注意力(这个时代真正的稀缺品)优先分配给那些在" 价值账" 上有分量的事情。

生活是否丰盛,不取决于拥有多少" 昂贵" 的东西,而取决于有多少" 便宜" 甚至" 免费" 的东西在心里开始变得有分量。

那瓶 2 块钱的水和那枚 28 万的钻戒,哪个更重要?

也许你的身体早就知道答案。

只是你的大脑,还在犹豫。

最后,如果你读到这里我这篇价格为零的随笔,觉得有点感触的价值,也算印证了一点我的想法。

打赏

打赏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