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这种东西,是需要付出很大成本才能努力对抗折旧的
|
@塞冬的生活笔记:目前我在北京和新加坡各租了一套三居室,使用面积都在 120-130 平左右。 这两套房子的近期成交价基本一模一样,北京房子的租金差不多刚好是新加坡房子的一半。 北京房子的租金回报率 1.5% 左右,新加坡房子约 3%。 北京的房子位于海淀码农区标杆改善楼盘,房龄 15 年左右,算是很有名气的 "品质" 楼盘(海淀区好楼盘不多,矮子里拔将军)。 新加坡房子的楼龄接近 30 年,是个普通小区。但我个人认为,其维护程度,抗折旧能力,秒杀北京我住的 "品质" 小区。 新加坡的那个普通小区是涂料外立面,每隔几年会重刷一次,据说是业主投票选颜色。 小区地面所有地砖没有看到一块坏的或者颜色不一致的,估计是有备料和定期维修。 30 年楼龄的电梯仍然很新,电梯门像镜子,箱体内部保持得比北京的房子更好。估计有换过电梯,也能感受到日常维护的高水准。 其他公共区域:如电梯厅,楼梯间,一楼大堂,邮箱,不算豪华,但很干净整洁。 小区有两个泳池,水质很好,在水下能从一头看到另一头。泳池里水下有照明灯,仍然正常工作。 还有 3 块网球场,刚翻新过一轮。 还有一个健身房,器械都还好着,每天使用的人很多。 去过几个新加坡小区,无论房龄 5 年还是 30 年,都观察到泳池的水下照明灯完好,公共空间的各类灯光完好。个人觉得这是体现抗折旧能力的很好例子。 我在北京居住的 "品质" 小区,从 8 年前入住开始(当时楼龄才七八年)就发现,公共区域所有坏的砖,大都会用有显著色差的新砖重新补上,或者就用水泥糊上,留下一块块 "疤痕"。 北京小区的水系还算运转正常,这也是其 "品质标杆" 的证明。因为我参观过的绝大多数小区,哪怕楼龄只有 10 年,水系也早已废弃。 无论是水系里的照明,还是镶嵌在地面的照明灯,在 8 年前均已坏掉,有些只留下水泥封堵后的痕迹。 换电梯的日程提了两三年,但现在还在号召组建业委会提取公共维修基金。 地下停车场已经昏暗不堪,日常只开一半的灯。灯不是原配,应该是原有的灯组已经坏掉,后面用日光灯管简单重搭的照明。地面和墙面已经呈现出很疲惫的脏和旧。(当然,这个 "品质小区 "还是比大部分小区强很多的,再其他更惨不忍睹) —————— 写这些想说明啥? 是为了 "吹" 谁,"贬" 谁? 并不是 这里想说的是 —— 小区这种东西,是需要付出很大成本才能努力对抗折旧的。 我租的新加坡房子的物业费,大概是北京房子的 4 倍。 不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虽然能减少短期现金流损失,但更大的损失会从小区的衰败和资产贬值中体现出来。 当然,很多时候,许多人并不是不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只是无法自组织起来,无法形成共识,更难以执行。这些几年前就说过太多,没办法,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 要想保持健康的小区运转,健康的小区估值(别再跌了),需要满足这么两个条件: 1、大幅提高物业费,且构建起能代表业主把这笔钱用好管好的组织 2、平均收入大涨,租金大涨,租售比回归合理 由于这两个条件都是 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无论是小区运转,还是小区估值,也都会继续下滑 |